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张尚芳
郑张尚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70
  • 关注人气:1,0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杂谈

    郑张尚芳(1933-2018),温州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尚芳先生在科研工作之余,2006年开始在新浪博客上撰写博文,颇受网友好评。郑张先生认为,汉语历史悠久

标签:

书讯

杂谈

《上古音系》(第二版)

作者:郑张尚芳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2月

页数:638页

装帧:精装

定价:124元

ISBN:978-7-5444-8423-7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论述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音节结构,包括声韵母内部的组合结构、变化和变化的功能以及它与《切韵》系统联系的规律(语音演变规则和发生机制),乃至在方言与亲属语言音韵中的反映。研究上古音系,是为了了解汉语语音史的源头状况,为了解释上古文字和文献中各种不易理解的语音现象和与语音相关的词汇、语法现象;此外还为了进一步了解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一些现象的来龙去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上古音系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上古音系的根据和方法

第三节 上古音系的研

作者:麦耘 原载:今日语言学

编者按:杰出的汉语音韵学家、方言学家郑张尚芳先生于2018年5月19日不幸因病逝世。为纪念郑张先生,本刊特发表麦耘研究员两年前撰写的《郑张尚芳先生介绍》。

    郑张尚芳(原名郑祥芳,笔名尚芳、方翔),男,浙江温州龙湾人,1933年8月出生。

    郑张尚芳以自学成才,成为著名的语言学家,其成长过程充满传奇色彩,以致台湾学者丁邦新称之为“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位奇才”(《郑张尚芳语言学论文集》序)。他自幼喜欢语言文字之学,凭在图书馆读书自学而入门。高中毕业后,由于社会原因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转而学地质勘探,当过地质勘探员、民办教师、机械厂工人等。但他一直钟情于语言研究,利用业余时间不断钻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的努力有幸获得了吕叔湘、袁家骅、王辅世、李荣等老一辈语言学家的热情关注和无私帮助,使他逐渐成为有专业水平的语言学工作者。1961年,他与王力通讯讨论上古音构拟问题,受到王力激赏,他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如歌部韵母当拟为ai等,为王力所欣然采纳。他于1964年被调到设在杭州大学的浙江省方言调查组,参加方言调查,至1966年因“文革”而止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尚芳先生于2018年5月19日因病在浙江温州逝世,享年85岁。

    郑张尚芳,浙江温州人,1933年8月出生。原名郑祥芳,笔名尚芳、方翔。当过地质勘探员、民办教师、工人等,以自学进入语言学研究领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在多位老一辈语言学家的热情帮助下逐渐成为有专业水平的语言学者。1964至1966年借调到浙江省方言调查组。在“文革”中仍坚持音韵和方言研究。1978至1981年,参加《汉语大词典》温州师范学院编写组。1980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在方言研究室工作。1991年晋升研究员,1994年退休。曾受聘为上海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兼职教授。

    郑张尚芳对汉语语音史、尤其是汉语上古音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和国际汉学界都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是《上古音系》(2003年初版,2013年再版);对汉语中古音和近代音的构拟也自成体系。他长期从事汉语方言的调查和研究,以对吴方言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代表作有《温州方言志》(2008年出版)。在汉藏语比较方面,他也有不少重要的学术见解。他在五十多年时间里,发表了一百五十多篇学术

(2017-11-16 10:10)
标签:

文化

丛谈

汉字

古音义

查虘

 

    现今立身不太干净的大小官儿,最听不得“查”字,不用说听到纪委有人来查案,即或是来调查、考查,也会胆战心惊。

    但就查字本身说,从木且声,是个形声字。读浊母的后来转注滋生作“楂”,表木筏,又斫木残根,也作“槎”。读清母的又转注滋生作“樝”,表水果山楂。好像都难以和查究义直接联系相引申。

    从词族关系观察,“查”与同谐声的“鉏”,在挖根锄秽上倒可以联系,“查”不是有残根一义稍能相关吗。再从读音说,考查这一新义是中古官场新起之词,也许还有可能从考察分化而来,不过借用了与察相近而读舒声的查字。

    至于樝字所从的虘,音义都很怪异。广集韵虘声字有十余个,可见这在古代应是个常用字,但经籍罕用,《说文》“虎不柔不信也”。骤看也令人不解,难道世上还有又柔又守信的虎?虘声字多为麻韵字,但虘却读昨何切,归歌韵,按且声字本鱼部,不可能读歌韵,看来广韵所注又读“才都切”才是本读,上古音zaa,至中古习用未变,乃与“爸、匍-爬、怖-怕”等滞a不变字同归歌韵。是一种滞留音变。

    这样看来,虘应是

标签:

文化

丛谈

地名

古越语

苏杭

 

    我国自来排列国内最佳宜居的旅游胜地,一向首推江南的“苏州、杭州”,比拟称誉之为人间天堂,传颂它们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大家可知道这“苏杭”名目的由来。知不知道它们原来不是汉语,而是古越语。周以前江浙一带是说古越语的吴越两国地盘,原来不说汉语。春秋时越灭吴,楚国又灭越,后来秦国又灭越,这才引起语言的交替,用汉语替换了原来的侗台语性质古越语。经研究,原来古越语比较接近壮傣侗水语言(古西瓯语,与浙江东瓯语同源),可参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版《浙江省语言志》。

    古越语现在留下的除《越人歌》《勾践维甲令》等文献外,就是人名地名材料。

    恰好苏杭地名的起源也都有历史记录。

    据越国史书《越绝书》的“吴地传”记载,苏州之名来自姑苏山,苏也作胥,这里原来是建有姑胥之台的吴王别宫:“胥门外有九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秋冬治城中,春夏治姑胥之台”,这里既是专供王游乐的别宫,即是让他玩的满意称心的地方,所以用古越语“姑苏、姑胥” 名之。据上古音,此正对应泰文

金砖国家首脑厦门会晤是最近的世界新闻热点,会晤取得巨大成功。

 

“金砖”国家,原是一位西方学者选取发展最快的几个新兴国家国名首字:BBrazil巴西,RRussia俄罗斯,IIndia印度,C

标签:

丛谈

文化

论著

新近

个人


我是19338月生人,2013年届八十,承潘悟云、郑伟同志及各友人厚意,为编辑了八十寿诞庆祝文集《高山流水》(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7),其中刊载的《郑张尚芳分类著作目录》自然是限于2013以前的。2013以来又有若干新作,况且2013所作也有遗漏,兹汇为下表,以便检索。

 

[

标签:

丛谈

民族

语词

借词

历史


汉语和周边语言接触相处久的,自然会出现交融互借现象。这种现象历史悠久,远的会以两三千年计算。周武王斩纣所用的“轻吕”剑就是狄语借词,汉代的焉支(胭脂)是匈奴借词不用说了,汉语借到阿尔泰语去的,较早的也有“伯克”“把势”。

 

古突厥语称主人、主子、长官为“伯克”baeg,来自古汉语“伯”praag,原意兄长、统治者。

 

标签:

文化

民族

生活

同源

丛谈


兄弟民族语言的一些生活常用词,其中常有与汉语同源的,一对照汉字词义,明显反映生活的质朴。

 

藏语米说hbras,其词根ras正对汉语“糲”:糙米。壮语饭hau4khau3对汉语“糗”:干粮。那是渔猎时代外出生产必带的。瑶语饭hnaang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