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陕西安康石泉古镇花馍非遗杂谈 |
分类: 霜凌闲暇 |
花馍,又称为“面花”,不仅仅可食,更是一种享誉中外的民间艺术品,表现了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花馍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其中以陕西大荔、石泉,山西闻喜的花馍更是出名。乡间的花馍讲究很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等,都有各类造型和不同用途,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奇葩,并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制作花馍花饰时,有时用米类、豆类等粘贴而成,有时用食用色素上色而成。
花饰内涵丰富,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夸张变体,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可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表达对祖先的祭祀、长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逢年过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过岁,婚丧嫁娶或献奠祖先,在农村有制作花馍,作为赠送礼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乡俗。
如春节蒸大馒、枣花 、元宝人
、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 ;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 巧饽饽 ) , 形如石榴、桃、虎 狮
、鱼 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 ;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
;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所有花馍的内容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也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石泉花馍色彩艳丽,造型生动,制作精致,虽然出自市井,却是完美的艺术品,那鲜艳的色彩据说是用新鲜的水果汁,蔬菜汁调和而成,主料面粉则是精细的小麦粉。如家庭蒸馍一样,事先要反面粉发酵好,当然这里也有很高的技术,面发不到位或者过了,蒸好的面花才会白润饱满。
面花在陕西的使用很广泛,传统的家庭都会用到,农村的许多家庭妇女都会自己制作,当然精美程度各自不同,普通祭祀,通常都是自己制作了摆放供桌,逢到红白大事,则是请专业的面花大师还制作了。所以面花师在陕西各地都有。
初到陕西就听说过这种精妙的花馍,就非常感兴趣,也曾打听过我们周边有没有面花师,可惜花馍在农村用的多,城市比较多,居然一直惦记却一直无缘。也曾在一些展馆见过少量的花馍,总觉得能亲眼看到制作才好,可惜却一直未能如愿。
此次来石泉古镇。虽然也没能亲眼目睹花馍诞生过程,却看到了大规模的展示。真真是精妙绝伦,让人打心里往外喜爱叹服。却又忍不住想,如此精美的馍,谁能忍心下嘴吃呢?它的艺术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食用价值了,艺术缘于生活,是生活的衍生品,是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升华。其最初的食用价值反而抛在后面了。
馍的花饰以神态自然的花鸟虫鱼蝴蝶、蔬菜杂果、猴献桃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新婚夫妇的恭贺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五月端午或婴孩满月时,由舅家送外甥一个特制的大型圆圈面花,群众叫“曲莲”,上面捏塑着鱼、龙、莲花之类,鱼指五谷丰登,吉庆有余;龙指时运亨通,青云直上;莲指幸福花开,喜气迎门。
所有花馍的内容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也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与性格。另外,很多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花馍”习俗活动中,不断发明创造,逐渐把“粮画”艺术从围仓、花馍中分离开来,充分利用粮食颗粒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把一粒粒粮食在木板、瓷器、纸片等上面拼粘成各种书法字体、吉祥图案等,表达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十二生肖,小型的面花大我是在年节时候制作,是孩子们的最爱。过节吃花馍,既有情趣,又增加节日的喜气。
面花从外形上分为三类:一是类似浮雕的贴花型,是直接将捏好的面花在蒸馍前贴在馍馍上,蒸熟后可与馍馍形成一体;二是夸张的变体型,多以花鸟、植物、花卉等作为表现对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是插花型,就是将各种面花呈立体状地插在馍馍上,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类。插花型的花馍可以做得很小,也可以层层相叠,高达十几层。
面花捏得好并不能代表花馍就好,面花在馍馍上的前后顺序、层次结构也非常关键,一般要达到主次分明、层次合理的要求。“就像一朵花一样,每一个花瓣排列有序了才好看,这就看面花师的艺术修养和美感了。
秦艺六绝”。皮影、剪纸、刺绣、泥塑、农民画,花馍。
前一篇:汉江边上,波澜壮阔的紫阳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