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青海热贡藏乡霜凌摄影杂谈 |
分类: 霜凌闲暇 |

热贡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土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已流传1400多年。每年农历六月,热贡地区的广大藏族、土族村庄都要举行当地民间祭祀活动。这是一种传统宗教氛围浓烈、文化形态与文化内涵复杂而丰富的人文现象。它包括祭神、请神、迎神、舞神、拜神、祈祷、送神、军舞表演、神舞表演、龙舞表演等内容,是一个热贡地区藏族、土族共同参加的盛大的宗教性节日。舞蹈活动在这一盛大的宗教性节日中自始至终起着支撑的作用。
今年的热贡六月会的公历时间恰在七月中下旬,这段时间我正巧要赴青海游玩,博友质量老师便将这个拍摄信息认真的推荐给我。于是便有了这次环青海湖之旅结束时的绕道拍摄。
我们的运气不算好,天气阴沉兼着零星小雨。打听到同仁县共有五十多个村子分别在半月内举行法会,这天恰是霍尔加村在上午十点至十二点举行。我们先到吾屯上寺和吾屯下寺拍了些闲片。说是闲片,一来天气阴沉无光影,二来对将要开始的霍尔加村法会充满期待。根本无心拍摄,只是等时间而已。
近十点时,便见身着节日盛装的五彩人流络绎不绝的走上大道,向霍尔加村聚拢,我们也不怠慢,将车开到霍尔加村神庙外停好,提了相机谨慎地拍摄。
热贡六月会的渊源有三种相关的传说:1、传说在很久以前,同仁地区有许多猛兽危害人类,后有大鹏鸟自印度飞来,降服了这些毒蛇猛兽,藏语把大鹏鸟叫做"夏琼",为了供奉夏琼神,也为了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隆务河两岸12公里内的藏族、土族村庄都会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由村里的法师带领供奉着夏琼神的神轿,进村做法事,大家载歌载舞,场面非常壮观。

2、唐蕃和解时,为了庆祝和平的到来,守卫当地的吐蕃将军于当年的六月十六至二十五日向当地的诸守护神叩拜,并隆重祭祀,由此发展成热贡六月会。



六月会期间,村民们的服饰是十分讲究的,舞者必须身着盛装。男子头戴白色或红色高筒毡帽,配藏刀;女子身着色彩艳丽的藏袍,配以自然宝石作为装饰,服饰显得异彩纷呈、琳琅满目、凝重飘逸。

热贡六月会蕴含着宗教历史、民俗风情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充满了神奇与欢乐。六月会主要活动有: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龙杆、打龙鼓,最后是法师开山。六月会中最神奇刺激的莫过于上口钎、上背钎和开山。

诵经祈祷仪式
举行祭祀活动的村庄都有一到两名"拉哇"(藏语,意为神人,汉语称为法师或巫师),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法师被认为是人与神的沟通者,能使神降临附体,代神言事。法师不是藏传佛教的神职人员,因此他的生活完全是世俗化的。但祭祀活动开始前几日,法师必须保持身体洁净,不能接触女性,并要到寺院里接受活佛们的洗礼,举行诵经祈祷仪式。这是一项在六月会祭祀活动开始前的重要仪式,也是热贡六月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特点。

六月会祭祀活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舞娱神"。六月会从头到尾贯穿歌舞表演,主要分为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和莫合则(军舞)三大类,在不同村庄呈现出多样性。拉什则类似巴西的桑巴舞,由健壮的青年男子执鼓表演,动作铿锵有力,勇武之中又不乏洒脱。勒什则的舞姿轻盈奔放,向龙神唱赞歌、念颂词、跳舞、上香焚纸,保佑村民人寿年丰。莫合则是一种古代藏族军队舞蹈,它是同仁地区三大舞蹈之一,舞者左手执弓,右手持剑,头戴圆形红顶丝坠帽,身佩红绿彩带,头戴虎豹面具,高喊"喔哈--喔哈--喔哈"的口号,舞出两军交战的场面,表演威武彪悍。这些舞蹈,再现了青藏高原上古老的军事文化和民间文化风貌。


藏族、土族人民通过"以舞娱神"这种古老的舞蹈祈求神灵保佑这方土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这是这一古老民间祭祀活动的终极目的。整个祭祀活动处处显现出原始巫风的遗迹。在这里,"巫风就是舞风","祭坛就是舞坛",他们的舞蹈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时间之长、体系之完整规范,在当今现存的民间舞蹈文化形态中是较为罕见的。

每年农历六月十七到二十五举行。但并不是所有村庄都同时开始,而是各庄错路开来以利于互相邀请观赏。这是一个在敬神的庙中(而不是供佛的寺中)举行的供奉山神出节日。传说受人们尊敬的大的山神在这一天到庄子中做客,主人要极尽热情好客之道。只有山神高兴,才能保佑村庄的吉祥平安。正式参加者是所有的男子和年轻未婚的少女,其他人只是观赏者。

节日活动的主持者是村庄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和本庄的法师。长者代表着民意。而法师则上达民意下传神旨,可预知吉凶祸福、除宰祛病。

六月会的节日形式多种多样,气氛热烈而庄重。各庄的活动大同小异,各庄都为愉悦神灵极尽能事。具体日程少则包括煨桑、请神、龙鼓、舞蹈、祭祀等,多则还有上口钎、开山、小品和山歌等。

热贡六月会亦称血祭娱神节。其中最为引人的是上口钎和开山--虔诚的人们奉献自己的肉体和鲜血取悦山神。


六月会从头到尾贯穿歌舞表演,主要分为“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和“莫合则”(军舞)三大类,在不同村庄呈现出多样性。热贡六月会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特点,它集仪式、庆典、歌舞、民间小戏表演为一体,具有艺术学、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在黄南,时刻都感受到一种异质文明的巨大冲击,那些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和神话也许是无法理解的,但它们与当地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早已成为他们的信仰。不会去追问神是否存在,是否真的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对于在中国内陆平原上长大的人来说,西部阔大高原的一切都是风景。这不仅因为“距离造就了美”,更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

拜过山神之后,激动人心的盛大舞蹈开始了。当地人说,跳的是神舞——“拉什则”。当然,也有人认为傩舞包含了神舞、军舞和龙舞,是一种综合性的傩舞,应该也有其依据,但从整体来看,其核心部分应该是神舞。“拉什则”是一个祭祀山神,二郎神,龙神、及其他地方保护神的舞蹈,也是一种融本教、佛教、道教等多种信仰为一体的大型祭神民俗庆典活动,目的是祈求各路神灵保佑地方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站在全部穿着节日盛装的藏人中间,像他们一样,虔诚地看完了神舞的全过程。因为舞蹈的时间比较长,强度也比较大,一般都是青壮男子参加,年纪大的都去维护现场秩序了。在微微细雨中,数十名剽悍英武的藏族男子手持绘有苍龙或八宝图案的面鼓,一边击鼓,一边变换着队形铿锵起舞。


一切都弥漫在肃穆神秘的氛围中,藏民们铿锵有力的舞姿和时而发出的高亢的声音都使人不由自主进入到一种遐想中。而作为一个身处事外的汉族人,我为自己无法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到深深的遗憾。这是两种本质截然不同的文化间的隔膜,也是心与心之间的隔膜。

举行祭祀活动的村庄都有一到两名"拉哇"(藏语意为神人,汉语称为法师或巫师),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这是另外一个村子人"拉哇"

本次是两个村同时举办法会,两村各有一位法师主持祭祀舞蹈

所有的舞蹈都跳完了,所有人都整齐地排列在神庙前,所有的供品都被分到每个人手中捧着……法师站在庙门的台阶上泼洒酸奶和酒……众人齐声高呼,然后排队走上煨桑台,把所有的供品全部倒入火堆。在漫天的烟雾中,隆达四处纷飞,海螺声悠长而肃穆,藏民们把最好的献祭全部献给了神。

整个祭祀活动处处显现出原始巫风的遗迹。在这里,"巫风就是舞风","祭坛就是舞坛",他们的舞蹈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时间之长、体系之完整规范,在当今现存的民间舞蹈文化形态中是较为罕见的。


所有的祭品都是虔诚的信徒们用心奉上的


成匹的上乘锦缎围住煨桑台,与各种酒类、粮食、鲜果一起化成烟火

乳白色的祭祀奶酒一瓶一瓶送到大法师手中,由他一片舞蹈,一边念念有词的倾倒在方砖铺就的地上。

大法师活动全程头、面颊、口唇一刻不停的摇动、抖动、颤动、汗水将头发打湿成一缕一缕。

祭祀后五谷抛洒向空中

鲜花也与五谷酒类饮品一样。

所有的宗教徒都将贡品送上燃烧着松柏枝的煨桑台。

法会接近最后环节:送神。


终于找到机会给法师拍到一张特写!据说法师是神的沟通者,能使神降临附体,代神言事。这不仅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对他肃然起敬!

目测最小的舞队演员。一脸稚气,也一脸庄重!

一脸福相的藏族大妈和衣着华丽的小女孩。

送神的队伍出庙沿大道渐舞渐远。观看的人群也开始散去!

返回神庙,许多年长妇女和孩子还在依墙而坐,表情轻松。

路边摊,看上去让人蛮有食欲的。

远远扎堆观望的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