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七律摄影霜凌 |
分类: 且听风吟 |
文图 /
霜凌
七律
新韵
景深何问路迢峣,径曲渐随山势高。
风飐金畦花涌浪,云吞苍岭雪腾蛟。
青韶尽揽应无界,遐域恣开一色娇。
更喜浩川波淼漫,僻乡争送客如潮。
青韶尽揽应无界,遐域恣开一色娇。
更喜浩川波淼漫,僻乡争送客如潮。
2
P ▼
3 P▼
4
P▼
13
P ▼
16
P▼
17
P ▼
32
P ▼
33
P▼
35
P▼
附灌源叟老师精彩诗评:
“景深何问路迢峣,径曲渐随山势高。”
首联总领全诗:开篇第一句,以两个形容词“景深”和“迢峣”概括祁连山高耸、险峻、崎岖、深窈的总特征,并以“何问”一词表达对景物特征的怀疑与肯定。而这种怀疑又肯定的“矛盾”语气,正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游人的心理和情感:一路上,必然在心里问“怎么还没呀?”“怎么又要翻一坐大山?”“啊?还有好几坐山!”就在这接连不断地疑问中,博大的祁连山以他伟岸、坚定的身躯来给你以不容置疑的回答!所以,诗人“何问”这两个字,算是妙到绝佳了!
是呀,如果我们以后再到祁连山,谁都不会再一路走一路问“怎么还没到呀?”。
接下来,诗人以“径曲渐随山势高”一句,总体概括了从门源盆地,一路北进,沿着浩门河谷且深入且登高的曲折征途。
首联的启句,真正地将读者的思绪和全诗的意境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为进一步欣赏全诗打下欲望的基础。
“风飐金畦花涌浪,云吞苍岭雪腾蛟。青韶尽揽应无界,遐域恣开一色娇。”
颔联和颈联对祁连山大坂之行进行具体地描摹和叙写。“金畦”“花浪”,乃眼前近观;一个“风”字让人感觉到车队游人行之匆匆;一个“飐”字,则极其准确地描绘出“风”掠“金畦”的灵动,生动而又亲切。“苍岭”“腾蛟”,系仰眺与远观。而“云吞”一词,既抓住了祁连山气象万千的根源,尤其一个“吞”字,更加生动传神地展现出祁连风云瞬息万变的磅礴气势,真乃神笔!更何况诗人以“风飐”“云吞”的拟人手法、“涌浪”“腾蛟”的生动比喻,“金”“苍”“雪”之鲜明色彩,以及“飐”“涌”“吞”“腾”之动与“畦”“岭”之静作对比……真是手法多多,字数寥寥。
而且,颔联区区十四个字,从景象的远与近、视角的仰与平、大自然的动与静、色彩的冷与暖等诸多方面,极尽巧妙之能事,充分展现了女诗人丰富的内心感受、丰沛的情感体验,与充足的语言表现能力!
作为读者,我真地服了!
有了颔联充分地描绘,颈联的收挈与转换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青韶尽揽应无界,遐域恣开一色娇。”金黄的暖色也好,雪白的冷调也罢;一个“青韶尽览”将上文千变万化的色彩,统一成盛夏里人们最喜领受的“青”色,而且是宏大的、优美的、仿佛带着音乐韵味的“青韶”,这“青韶”一派的景象,也让各种静姿与动态、暖色与冷调,统统混成于一体,“无界”一词正能生动地表现这种“混成”的大气与浑然。而在这个广袤的高原旷野之上,高峻的山峰、起伏的峻岭、广阔的原野、灵动的青草黄花、变幻的白云苍狗,万物万象,尽收眼底,巨大的自然画幅,突然间缩小成为一张绚丽的青绿山水画,任由诗人把玩于手掌之间:“恣开”与“一色娇”五个字,正体现诗人这种圣人般的胸襟与情怀。
“更喜浩川波淼漫,僻乡争送客如潮。”
在前三联的总括挈领、充分描绘、自然转接的基础上,尾联的收与合,就是顺其自然的事了。回首眺望俯瞰,“烟波浩淼”的“浩川”,正是云水弥漫,浑然一派;幽静的“僻乡”,正随着天地“坐地日行”,悠然地朝苏息隐。但是,再美的自然景物,如果没有人的点化,就失去了灵性。正因如此,末句的“争送客如潮”,才是全诗的化龙点睛之笔:“僻乡争送”,自令游“客如潮”,这里的自然美景,令游人心如止水,流连忘返;这里的风土人情,令游客依依相惜,难舍难分。
经过此番升华,情随景而生,情更令景美。品味之,如饮仙醪,回味无穷;想象之,余音在耳,袅袅不绝……
全诗非常生动,极富清新、绚丽、幽静与灵动之美,搁我们一般人,恐怕谁也难以吟咏出更好、更美的句子来。
不过,也发现一个小毛病:颈联“应无界”与“一色娇”对仗不够工严。唉唉,不调整也好嘛,刚好又在颈联,不正是她颈下一颗美人痣吗?哈哈哈……
灌源叟老师网址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5a1e7f0102w0nw.html
感谢老师错爱并如此用心品鉴指教,霜凌铭感五中!

前一篇:门源,祁连山下起伏的黄色海洋
后一篇:邂逅达坂山,画境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