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当生于公元前2979年

分类: 文化杂谈 |
发现历史
《竹书纪年》:颛顼五十岁生伯鲧
大禹当生于公元前2979年
宫
1999年,我们发现大禹只能出生在东北地区集安城北大禹山。因其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是在一年农历九月九日登高节,误吞薏苡而早产生禹。此地现存禹母之大型方壇积石墓,并有象形字组合刻石一块,曰禹母石。夏人拜石,在集安西部甲乙川,仍保留着“启母石”为重要佐证。
但,大禹生于何年之重阳节?始终无定议!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帝颛顼三十载,生伯鲧,居大穆之阳,实惟若阳”。既然我们已知帝颛顼生于公元前3050年,20岁登帝位,三十载时为五十岁;伯鲧当生于公元前3000年。
伯鲧为“白马王子”,成年后被命为崇伯,即主管东北地区最高长官。鲧早名为“耹”,吉林市原称鸡林、启林,就因为“耹”读jn或qn。后派往西方,“大穆之阳”即多瑙河流域;建古希腊,西史称为“诺萨斯”;吉林龙潭山城称为“尼什哈”山城,就是“若阳”的古读。
伯鲧二十岁首婚,娶有莘氏女修己,翌年大禹出生,当在公元前2979年,距今已四千九百零一年了。
这一重要发现,不仅解开了几千年之谜团,而且纠正了过去的编年差错;比《纲鉴易知录》等古史记载提前了七百一十年。这也验证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夏史缩减了七百来年的差错。更重要的是,过去的一些历史谎言,如“夏史无凭”、“夏代以前是神话传说时代”、“大禹并无其人”,以及郭沫若的“大禹不过是条虫”等不攻自破;一些伪学炒作,也无法自圆其说了。
大禹二十岁,“成婚于台桑之野”,就是集安西南方的台山附近,现名台上。二十一岁生启,四天后远征治理洪水,从“紫蒙之野”出发,即折木城之郊;现集安市大河西有按《河图》、《洛书》开凿的一百眼井,和祭坛遗迹可寻。更可信者,《后汉书》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东巡狩“过九原”(集安原名),曾拜祭过“启母石”。现在还存当年祭拜用的花岗岩方形石垫,印证着这段历史!灿烂的中华古史,岂能抹杀!
大禹在《涂山之歌》中唱过“我家嘉夷,来宾为王”之句,嘉夷,《诗》中称“嘉鱼”,今甲乙川是也。
2022年4月17日凌晨重写
陈云编发
附:
说明:四川乐山巨型岩刻——大禹坐像。洪水治理工程于公元前2949年成功,舜封助禹治水之伯益于秦,治蜀;为纪念工程胜利,为大禹表功,伯益主持凿刻大禹巨型岩像,削山而成;以令后世景仰,铭记这史诗般的中华故事。岩像属巨石时代文化遗迹,与晋、隋、唐代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