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胆胀
(2024-05-18 14:21:12)
标签:
肝系病类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6.14胆胀
胆胀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临床多数合并有6.15胆石。
胆胀之名出《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胆胀是因湿热痰瘀等邪阻滞于胆,或因情志郁怒等刺激,使胆气郁滞不舒。以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痞胀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
依据
1、多见于女性肥胖者。好发于30-50岁。病史较长,常呈慢性迁延性经过,可反复急性发作。
2、右上腹部隐痛,痞胀不舒,纳呆,腹胀,嗳气,便溏。诸症于进食油腻后加重。
3、发作时可为右上腹绞痛,放射至右肩,可伴发热,或有恶心呕吐,右上腹有压痛,胆囊区触痛明显,甚或触及肿大之胆囊。白细胞总数增高。
4、腹部X线摄平片可显示结石,膨大的胆囊,胆囊钙化和胆囊乳状不透明阴影等。胆囊造影可见胆囊显影淡或不显影,胆囊缩小或变形,脂餐后胆囊收缩或排空功能不良。超声波检查见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结石等。
辩证论治
一、肝气郁滞证:上腹胀痛,连及胁肋或肩背,胸脘满闷,口苦厌油,舌苔薄白或腻,脉弦。疏肝解郁、行气止痛。651、柴胡疏肝散
加郁金、延胡、香附等。
二、肝胆郁热证:右胁疼痛,痛牵脊背,口苦口干,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苔黄,脉弦。清泻肝胆、理气止痛.96、小柴胡汤加金钱草、蒲公英、郁金等。
三、肝郁脾虚证:右上腹胀痛,痞闷不舒,纳呆,腹胀,嗳气,便溏,舌苔白,脉弦细。疏肝理气健脾。640、柴芍六君子汤
加木香等。
四、肝胆瘀滞证:右上腹疼痛,痛有定处,状如针刺或刀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活血化瘀、行气止痛。545、复元活血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体针疗法:主穴为胆囊穴、胆俞,配穴为内关、上脘,平补平泻法。
2、耳针疗法:胆穴、胰穴、交感,中度刺激或留针。
3、电针疗法:右胆俞(接阴极)、胆囊穴、日月、中脘、梁门、太冲(接阳极),20~30分针/次,1~2次/日。
4、敷贴疗法:芒硝30克、生大黄60克,均研细末,大蒜头1个,米醋适量,共捣成糊状,布包外敷于胆囊区。
5、饮食宜低脂、易消化。
6、金钱草30克、鸡内金15克、海金砂15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水煎服。
7、玄明粉、海金砂、广郁金,等量研末,3克/次,3次/日,开水送服。
8、姜橘二金汤:生姜6-10克、橘皮10克、郁金10克、鸡内金10克,水煎,代茶饮。可常服用,适用于肝郁脾虚证。
9、利胆汤:竹茹12克、枳实10克、陈皮6克、茯苓10克,水煎,代茶饮。适用于肝郁脾虚证。
10、消炎利胆茶:玉米须、蒲公英、茵陈各30克,水煎,代茶饮。适用于肝郁脾虚证。
11、山楂片,2片/次,3次/日。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