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大瘕泄
(2024-05-03 09:30:39)
标签:
脾系病类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5.24大瘕泄
大瘕泄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年高体弱而病久者不易治愈,部分病例有转变肠癌之可能。
大瘕泄之名出《难经·五十七难》,曰:“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医贯·痢疾论》认为大瘕泄是一种似痢疾病,曰:“阴虚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
大瘕泄是因情志刺激,饮食失调,湿热内蕴等,使大肠气机阻滞,络脉受损,传导失常,久之脾肾亏虚所致。以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中夹有粘液脓血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
依据
1、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亦可见于中年。男女发病率相等。
2、起病多缓慢,少数可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或持续性进行加重,偶见急性暴发过程。情志刺激、劳累过度、饮食失调常为发病诱因。
3、症状轻重不一,以腹泻为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多呈糊状,混有粘液,脓血,也可尽为粘液、脓血而无粪质。常伴有阵发性左下腹或下腹疼痛,腹胀,里急后重,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纳差,恶心呕吐。病重者可有发热,消瘦,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症。
4、体检左下腹可有压痛,病重者可有明显鼓胀、腹肌紧张,腹部压痛或反跳痛,部分病例可触及硬管状的肠管。
5、粪便检查:常有粘液脓血便,镜检有红、白细胞与巨噬细胞,反复检查(常规、培养、孵化等)均无特异病原体发现。
6、血液检查: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及红细胞沉降率加速。
7、结肠镜检查:可见病位主要在左半结肠。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粘膜下树枝状小血管模糊不清或消失,粘膜面呈粗糙颗粒状,脆性增加易出血。常有糜烂或溃疡,覆盖黄白色或血性渗出物。晚期可见炎性息肉,粘膜较苍白,有萎缩斑片,肠壁僵直而乏膨胀性,结
肠袋消失。
8、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粘膜水肿而皱襞粗大紊乱;有溃疡和分泌物覆盖时,肠壁边缘可呈毛刺状或锯齿状;后期肠壁纤维组织增生,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肠腔变窄,呈铅管状。有炎性息肉时可见圆或卵圆形充盈缺损等。
辩证论治
一、肠道湿热证: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大便夹带黏液、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脘痞呕恶,口苦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利肠道(湿热)。264、白头翁汤
加马齿苋、败酱草、槟榔、木香等。
二、肠道瘀滞证:腹痛拒按,痛有定处,腹胀肠鸣,泻下不爽,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行气化瘀。148、少腹逐瘀汤
加减。
三、肝郁脾虚证:腹胀痛,腹泻黏液、脓血,两胁作胀,脘痞纳小,情志抑郁,神疲乏力,舌苔薄黄,脉弦缓。疏肝健脾。640、柴芍六君子汤
加黄连、葛根、干姜、马齿苋等。
四、脾虚湿困证:腹胀痛,脘痞食小,大便稀溏夹带黏液,恶心呕吐,苔白腻,脉濡缓。健脾渗湿。179、六君子汤
合537、胃苓汤加减。
五、脾肾阳虚证:久泻不愈,腹痛隐隐,肠鸣腹胀,大便稀溏,夹带黏液或脓血,形寒肢冷,神疲倦怠,食减纳呆,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温补脾肾。442、附子理中汤合246、四神丸加黄芪、赤石脂、禹余粮等。
其他治疗
1、饮食应富于营养,易消化,少纤维。避免食牛乳等乳制品。刺激性食物及烟酒。
2、灌肠疗法,可用马齿苋、青黛、白头翁、黄柏、丹皮等煎液,保留灌肠。亦可用锡类散、生肌散、云南白药各5克混合,溶于40ml生理盐水与1%~2%普鲁卡因20ml体中,保留灌肠。
3、西医治疗,可选用水杨酸偶氮磺胺类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等;解痉剂,阿托品或颠茄等。必要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抗生素、灭滴灵等治疗。对于严重发作、病变范围广泛和出现严重并发症者,可行手术治疗。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