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11胃缓

(2024-04-27 08:27:25)
标签:

脾系病类

古方

验方

分类: 内科

5.11胃缓

胃缓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胃下垂、胃无力症等。
《灵枢·本藏》:“脾应肉,……肉胭不坚者,胃缓。”
胃缓多因长期饮食失调,或因劳倦太过等,使中气亏虚,脾气下陷,肌肉瘦削不坚,固护升举无力,以致胃体下坠。以脘腹坠胀作痛,食后或站立时为甚的痨病类疾病。

依据
1、多发于20~40岁之女性,身长体瘦者易患。
2、以脘腹痞胀为主症,食后发生脘腹坠胀感,站立时或劳累时症状加重,平卧或向上托扶下腹时坠胀减轻。伴无规律性胃痛,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可有嗳气、恶心、肠鸣漉漉、眩晕等症,偶有便秘、腹泻或交替性腹泻及便秘。部分病人可
有直立性低血压、昏厥等症。
3、上腹部可扪及强烈的主动脉搏动。可同时伴有其他内脏下垂(如肾下垂、肝下垂)体征。肋下角常<90°。
4、胃肠钡餐检查:站立时胃位置下降,紧张力减退,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第三段可因肠系膜动脉压迫而呈十二指肠壅滞;饮水超声试验可见胃下缘移入盆腔内。

辩证论治
一、脾气下陷证:脘腹坠胀疼痛,食后尤甚,纳少便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血压偏低,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补气升提。423补中益气汤 加积实等。
二、寒饮停胃证:脘腹坠胀,冷痛,呕吐水饮,肠鸣漉漉,腹泻便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濡缓或沉紧。温胃化饮。456、苓桂术甘汤合204、甘遂半夏汤 加减。
三、肝胃不和证:脘腹坠胀疼痛,胁肋胀闷作痛,嗳气恶心,嘈杂吞酸,食欲不振,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疏肝和胃。651、柴胡疏肝散 加吴茱萸、黄连等。
四、胃阴虚证:脘腹坠痛,嘈杂,口燥咽干,身体消瘦,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滋阴益胃。678、益胃汤 加白芍、丹参、百合、蒲公英、川楝子、延胡索等

其他治疗
1、敷贴疗法:取蓖麻仁(98%)、五倍子末(2%),按比例,打成烂糊,制成每颗重10克,直径约1.5cm的药饼,贴在百会上,用纱布固定,每日早、中、晚各一次。每次约10分钟。一块药饼可使用5天。如在第一次贴敷后,自觉症状未见好转,宜休息一天后再进行第二
次治疗。一般贴敷10次,便可见明显疗效。
2、必要时放置胃托。
3、黄芪砂仁煲乌鸡:黄芪30~50克,砂仁10克(布包),乌鸡半只,共煲至烂熟,去砂仁,加盐调味,饮汤吃肉。适用于脾虚气陷。
4、龟肉枳壳汤:乌龟肉250克,炒枳壳3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吃肉饮汤。适用于胃阴亏虚。
5、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肌力。尤其做气功(内养功),对胃缓有显着疗效。
6、患者食物要富有营养,易消化,体积少,动物蛋白及脂肪的含量要多一些,少吃多餐,禁止暴饮暴食。
7、进餐后平卧一段时间,可减轻胃缓的症状。
8、灸中脘、气海、关元、胃俞、脾俞、足三里、梁门、百会等穴,亦可选用针刺补法。
9、穴位埋线疗法,取胃俞透脾俞、中脘透上脘、阑尾穴透足三里等。
10、耳针疗法,取胃、脾、交感、神门、皮质下。
11、拔罐疗法,可取大椎、肝俞、脾俞、气海、筋缩、胃俞、中脘等穴,于刺穴后行拔罐疗法。
12、可行内功推拿疗法、保健按摩疗法。或用卧位呼吸法、导引站桩功等气功疗法。
13、西药可用三磷酸腺苷、加兰他敏等;消瘦及食欲不振可试用胰岛素、苯丙酸诺龙等治疗;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突出时可作对症处理。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5.10胃胀
后一篇:5.12食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