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3哮病

(2024-04-14 10:44:00)
标签:

肺系病类

古方

验方

分类: 内科

4.3哮病
哮病又名哮吼、喘鸣。哮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支气管哮喘。哮喘型支气管炎典型发作时,亦可考虑按哮病论治。发作时以治标为主,缓解期应重视治本。病情多反复发作而难愈。
哮病在《内经》称喘呜,《金匮要略》有“喉中如水鸡声”之谓,《丹溪心法》以“哮喘”作为独立病名。《医学正传》将喘与哮作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证治汇补·哮病》:“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哮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诱动内伏于肺的痰饮,痰气阻塞,使肺气不得宣降,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的肺系发作性疾病。

依据
1、常呈间歇性反复发作,可有季节性,可有过敏史或家族史。常因气候变化、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而诱发。
2、常于静息时突发胸部紧闭,呼吸喘促,不能平卧,喉间如水鸡鸣有声为特征,伴咳嗽,咯痰不利,甚者张口抬肩,口唇指甲紫暗,额汗,心悸,烦躁不宁,痛苦异常。
3、发作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与体征,或仅有微咳、咯痰、乏力等表现。
4、发作时喉间及肺部可闻及广泛哮鸣音,或有湿性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晶体及粘液栓。
6、发作时X线检查可见肺透光度增加、横膈降低。

辩证论治
一、风寒束肺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部紧闷,咳痰稀薄色白,兼有头痛、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疏风宣肺。43、九宝汤   加减。 
二、寒饮停肺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嗽,痰少而咯吐不爽,或痰液清稀多泡沫,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浮紧。温肺化饮定哮。657、射干麻黄汤或91、小青龙汤 加减。
三、痰气互结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闷胁胀,咳嗽痰多,痰白粘腻或呈泡沫,短气喘促,但坐不得卧,苔白滑,脉弦滑。化痰降气。390、苏子降气汤加麻黄、杏仁、僵蚕等。
四、痰热壅肺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喘息气粗,胸部紧闷,痰多粘稠色黄,烦躁不安,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大便或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宣肺。500、定喘汤 或840、越婢加半夏汤 加地龙、鱼腥草、僵蚕等。
五、肺脾气虚证:平素食少脘痞,大便不实,腹泻便溏,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或饮食失当而诱发,气短声低,倦怠无力,咯痰清稀,舌质淡,苔薄白或薄腻,脉弱。补脾益肺。179、六君子汤合190、玉屏风散 加减。
六、脾肾阳虚证:形寒肢冷,动辄喘甚,气短乏力,腰膝酸软,食少腹胀,尿频便溏,舌淡胖,苔白,脉沉缓。温补脾肾。723、理中汤 合 478、金匮肾气丸 加减。
七、肺肾阴虚证:口咽干燥,痰少而粘,五心烦热,动则喘促,舌红少苔,脉细数。滋补肺肾。259、生脉散合25、七味都气丸 加减。
八、阳脱证:哮病发作过程中,陡见吐泻,神倦气短,面色青紫,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紫,苔白滑,脉微欲绝。回阳固脱。243、四逆加人参汤。

其他治疗
1、避免或消除诱发哮病的各种因素,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和吸入有害气体。戒烟。
2、紫金丹,米粒大5-10粒(少于150mg),冷茶送下,用于急救。
3、曼陀罗叶制成卷烟状,发作时点吸入,可缓解发作。
4、地龙焙干,研粉装胶囊,3克/次,2次/日,或制成30%地龙注射液,1次2毫升,肌肉注射,1次/日,用于热哮。
5、玉枢丹,蛞蝓(蜓蛐)20条,大贝母10克,共捣为丸,1.5克/次,2次/日,或用活蛞蝓加糖水化服之,主治热哮。
6、皂角15克,煎水,浸白芥子30克,12小时后焙干,研粉,1~1.5克/次,3次/日,用于发作时痰涌气逆者。
7、僵蚕5条,浸姜汁,晒干,瓦上焙脆,和入细茶适量,共研末,开水送服。
8、紫河车粉60克,蛤蚧粉45克,地龙粉75克、五味子粉24克,蜜丸或水丸,每服5克,2次/日,平时治本,可减少发作或不发作。
9、针炙疗法:发作期取定喘、天突、内关,咳嗽痰多加孔最、丰隆,每次1~2穴,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背部可加拔火罐。缓解期取大椎、肺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关元,脾虚加中脘、脾俞。每次2~3穴,较轻刺激,间日1次。在发作前的季节施用,可减少、减轻发作。
10、耳针疗法:发作期取定喘、内分泌、皮质下,未发作时可埋压豆粒于脾、肾、内分泌等穴。
11、敷贴疗法:白芥子、延胡索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共为末,加麝香0.6克,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3次用姜汁调敷肺腧、膏肓、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可以减少发作。
12、割治疗法:取膻中或手掌(食指第一指节掌面正中,或掌侧第二、三或三、四掌骨间)行割治疗法。
13、埋线疗法:取穴定喘、膻中、中府透云门、肺腧透厥阴俞、孔最、足三里、八华穴等,每次1~3穴埋入羊肠线。用于哮病反复发作不已。
14、发作期可用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给氧气吸入。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4.2肺咳
后一篇:4.4肺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