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心痹
(2023-12-02 08:20:03)
标签:
心系类病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3.1心痹
心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心脏病。
心痹之名出《素问·痹论篇》:“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心痹指因风寒湿热等邪侵及形体,阻痹经气,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久之损伤心气脉络,心脉运行失畅。以心悸、胸闷短气、心脏严重杂音、颧颊紫红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依据
1、多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2、既往多有关节或肌肉游走性酸楚、疼痛等三痹病史。亦约有1/3的病人无三痹病史。
3、早期心脏症状表现不明显,经多年后始见心悸,气促,咳嗽,咯血,胸痛,浮肿从足跗起等典型症状。
4、体征有口唇发绀,颧颊紫红,心界扩大,心尖区或主动脉瓣区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并可见肝大、压痛,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凹陷性水肿等。
5、化验血沉及抗“O”增高。X线检查心脏扩大。心电图示二尖瓣P波。超声心动图可显示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情况等。
辩证论治
一、湿热阻络证:关节沉重酸痛,心悸,胸闷,发热或不发热,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化湿、宣痹和络。267、白虎汤
加苍术、桂枝、忍冬藤、晚蚕砂等。
二、瘀阻肺络证:两颧紫红,指青灰,头晕乏力,心悸怔忡,气喘咳嗽,甚则咯血,或见心痛,舌青紫或有瘀斑,脉细数或结代。化瘀宣肺。633、桃红饮
加减。
三、心气亏虚证:心悸,头晕,气短,神疲乏力,活动后加重,自汗,面色晄白,舌淡嫩,脉弱或结代。补益心气。131、五味子汤加黄芪、茯苓、枣仁等。
四、心阳亏虚证:心悸,心胸憋闷,神疲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口唇青紫,或下肢浮肿,或有心痛,眩晕,舌质淡,苔白滑,脉弱而数,或结或代。温补心阳。554、保元汤加附片、茯苓
、丹参等。
五、心阴亏虚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盗汗,午后低热或颧红,口干,尿短黄,舌红少津,脉细数。滋补心阴。111、天王补心丹
加减。
六、心脉瘀阻证:心悸怔忡,胸闷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舌暗或有瘀点,苔腻,脉弦或涩。化瘀宽心。340、血府逐瘀汤
加减。
七、水气凌心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咳吐清稀痰涎,喘咳不能平卧,口唇紫暗暗,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舌淡紫,苔白滑,脉弱而数或结或代。温补心肾。456、苓桂术甘汤加黄芪、附片、葶苈子等。
其他治疗
1、注意治疗三痹,防止复发,避免受寒、久处阴湿之地及过度劳累。
2、出现心衰时应限制钠盐摄入。
3、针刺疗法,取曲池、合谷、大椎、风门等穴;关节痛加肩髎、肩井、尺泽等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4、威灵仙、寻骨风、鸡血藤各10克,水煎服,1剂/日,适用于风湿活跃者。
5、葶苈子10克、大枣5克、水煎,1剂/日,适宜于心衰者。
6、黄芪15克、五味子、附子、桂枝、人参各9克,水煎服。
7、猪心脏1具,大枣30枚,共煮熟烂,饮汤,食心及枣。
8、西医认为心痹代偿期无需特殊治疗,失代偿期可采用地戈辛或西地兰强心,或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心律失常。
9、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如二尖瓣分离术、人工瓣膜置换术等。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