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蛊虫病
(2023-10-28 08:42:14)
标签:
传染病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1.37蛊虫病
蛊虫病,《肘后方》称为蛊毒。蛊虫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血吸虫病。
《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蛊注痢候》曰:“此由岁时寒暑不调,则有湿毒之气伤人,随经脉血气,渐至于脏腑;大肠寒者,毒气乘之,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则成血痢也;毒气侵食于脏腑,如病蛊注之家,痢血杂脓瘀黑,有片如鸡肝,与血杂下是也。”
蛊虫病是蛊毒由皮毛侵入肺部,下涉肠道,淤积肝络,阻碍气血水液运行。以皮肤瘙痒,咳嗽,腹痛腹泻,胁下痞块,消瘦,腹水,大便检查见益虫(血吸虫)卵等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
辩证论治见分为三种类型:急性蛊虫病;慢性蛊虫病;晚期蛊虫病。
1.37.1急性蛊虫病
急性蛊虫病指感染蛊虫疫毒初期,以皮肤瘙痒,咳嗽,发热,腹痛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
依据
1、新到疫区,或疫区内接触蛊虫疫水数小时至2~3日内,局部皮肤出现粟粒或黄豆大小的红疹,发痒,3~5日后消失。
2、继则可见恶寒发热,汗出热退,状如发疟,或高热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严重者可有精神异常,谵语、昏迷,或见黄疸、腹水。
3、可伴有干咳少痰,或痰中夹血,或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利下稀水或红白粘冻,肝脾肿大等。
4、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严重者亦可减少或消失)。大便沉渣镜检可见蛊虫(血吸虫)卵,大便孵化可见毛蚴。
辩证论治
一、虫毒犯肺证:发热恶寒,汗少,头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夹血,或皮肤红疹瘙痒,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宣肺透邪。770、麻杏石甘汤
加薄荷、蝉蜕、芦根等。壮热口渴,去麻黄,加知母、栀子、生地、鲜石斛;痰中带血,加贝母、百部、白茅根。770、麻杏石甘汤
加薄荷、蝉蜕、芦根等。
二、肠道湿热证:高热持续不退,或汗出热退而复作,口渴烦躁,恶心欲吐,肠鸣腹痛,腹泻,或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利肠道湿热。846、葛根芩连汤
加减。可加白头翁、秦皮、木香、槟榔等;疲乏、食少,加党参、茯苓白术、山药。
三、肝胆湿热证:发热缠绵不解,皮肤巩膜黄染,黄色鲜明,右胁胀痛,胁下有痞块,甚或腹胀如鼓,触之有水,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利肝胆湿热。207、甘露消毒丹加减。或518、茵陈四苓散
加减。胁下痞块,加赤芍、桃仁、牡蛎、丹参;体虚,加党参、黄芪。
四、热毒陷营证:高热不退,口渴烦躁,头痛呕吐,神昏谵语,或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糙,脉细数。清营解毒。821、清瘟败毒饮加减。神昏、谵语,配服安宫牛黄丸;抽搐,配服紫雪丹。
其他治疗
1、卧床休息,适当补充液体,半流质饮食。
2、驱虫治疗:可选用吡喹酮、硝硫氰胺等。
3、对症治疗:高热者,可针刺曲池、合谷等穴。
4、高热者可用田螺捣敷脐部。
5、神昏者用353、安宫牛黄丸。
6、抽搐者用紫雪丹 。
1.37.2慢性蛊虫病
慢性蛊虫病指蛊虫病病程超过6个月,以腹痛腹泻、消瘦、贫血等为主要表现者。
依据
1、有疫水接触史或居住流行区内,或急性蛊虫病迁延6个月以上。
2、轻者仅觉神疲乏力,重者常见慢性腹泻,腹痛,饮食减少,形体消瘦,或贫血。
3、胁下有痞块(肝脾肿大),或有腹水。
4、大便镜检或孵化可见蛊虫(血吸虫)卵或毛蚴;直肠镜检,肠粘膜压片可找到蛊虫。
5、嗜酸性细胞轻度增高。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
辩证论治
一、湿阻肠道证:胸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嗳气则舒,胁痛或腹痛便稀,或夹有红白粘冻,便时矢气频作,排便不爽,舌苔白腻,脉濡缓。燥湿行气。954、藿朴夏苓汤
加木香、黄连、仙鹤草等。
二、肝郁脾虚证:腹胀胁痛,胸闷腹胀,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溏薄或先硬后溏,夹有粘冻,舌苔薄白,脉细弦。疏肝健脾。653、逍遥散
加减。
三、肝郁血瘀证:胁肋胀痛或刺痛,固定不移,脘腹闷胀,纳少嗳气,肝脾肿大,面黑唇紫,舌质紫暗或瘀点,苔白,脉弦涩。疏肝化瘀。340、血府逐瘀汤加鳖甲,或651、柴胡疏肝散合632、桃红四物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适当休息,避免劳累。
2、驱虫治疗:参见1.37.1急性蛊虫病。
1.37.3晚期蛊虫病
晚期蛊虫病指蛊虫病病程迁延日久,以体瘦、胁下痞块、腹水为主要表现者。
依据
1、慢性蛊虫病迁延不愈或反复感染蛊毒。
2、神情萎顿,疲乏无力,形体消瘦,腹胀如鼓,饮食减少,呕血便血,下肢浮肿。
3、腹中有水,青筋暴露,肝脏缩小,脾脏明显增大,胸前可见红色蜘蛛,手掌血络满布。
4、肝功能检查,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γ球蛋白增高,腹水化验符合漏出液。
辩证论治
慢性蛊虫病
一、肝肾阴虚证:腹胀胁痛,心烦失眠,口干尿少,牙龈出血,面色晦滞,形体消瘦,或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滋补肝肾。4、一贯煎加白茅根、仙鹤草等。
二、脾肾阳虚证:腹大胀满,神倦乏力,脘闷纳呆,面色晄白,肢冷畏寒,大便溏泄,腰膝酸软,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温补脾肾、利水消肿。502、实脾饮
加减。
三、瘀血阻络证:病延日久,面色腊黄暗晦,短气乏力,腹大如鼓,青筋显露,胸颈红痣,肝小脾大,或呕血、便血,唇紫暗,舌有瘀斑,脉弦涩。化瘀通络、软坚散结。588、活络效灵丹加三七、土鳖虫、马鞭草、鳖甲等。
其他治疗
1、卧床休息,忌饮酒,进易消化之勿食物,忌质地粗糙饮食。
2、腹水者,可予安体舒通、双氢克尿噻等;并应注意进低盐、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呕血、便血者,可予止血剂。
3、注意防止感染和肝昏迷。
4、马鞭草30-50克,水煎服,1剂/日。
5、南瓜子50克,研末冲服,1次/日,连服1周。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
注:第一章、传染病、寄生虫病,于2023.10.28,编辑完毕,新近发现的病种没有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