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痄腮
(2023-10-01 08:04:51)
标签:
传染病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1.11痄腮
痄腮又名时毒。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流行性腮腺炎。
痄腮之名首见于宋,朱佐《朱氏集验方》。《外科正宗·痄腮》曰:“痄腮……,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
痄腮为温热疫毒侵袭,壅遏少阳经脉所致。以发热,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依据
1、全年均可发生,但好发于冬春之季。以岁儿童与青少年为多。发病前2~3周内,有与痄腮病人接触史。
2、始起发热,恶寒,头痛,或伴纳差,呕吐,1~2日后发热增甚,常一侧腮腺渐肿大,皮色不红,边缘不清,触之疼痛,或对侧腮腺继之肿胀,张口不利,咀嚼疼痛,或毒邪下窜肝经而致睾丸肿痛,或毒陷心包,引动肝风而致神昏,抽搐。
3、腮腺肿胀持续4~6日开始消退,整个病程1~2周。
4、实验室检查:早期便有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间接荧光检查IgM抗体,均呈阳性。
辩证论治
一、温毒袭表证:发热恶寒,头痛,咽干涎少,腮部一侧或两侧漫肿疼痛,皮色不红,压之有弹性感,咀嚼不便,舌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辛凉解表、解毒消肿。766、银翘散合132、五味消毒饮。恶寒明显者,加防风、白芷;发热不恶寒,去荆芥、豆豉,加柴胡、葛根。
二、热毒蕴结证:壮热不退,烦躁,头痛,腮部漫肿而疼痛较甚,张口不便,咀嚼困难,疲乏纳差,或伴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清热解毒、消肿散结。876、普济消毒饮。壮热、便秘,加大黄;咽喉肿痛,加土牛膝、射干。
三、湿热毒蕴证:身热烦躁,汗出而热不退,头痛而重,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食,两腮肿痛,连及颌下,拒按,咀嚼困难,咽红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解毒。207、甘露消毒丹。身热、烦躁,加板蓝根、蒲公英、野菊花,去茵陈、木通;恶心呕吐,重用藿香、石菖蒲,加薏苡仁、制半夏,去木通、茵陈、贝母。
四、毒陷心肝证:壮热,头痛,腮肿,烦躁不安,颈项强硬,神疲嗜睡,或神昏不语,四肢抽搐,唇焦,舌红绛,苔黄干,脉弦数。解毒开窍、清肝熄风。813、清营汤加羚羊角、钩藤、或加服353、安宫牛黄丸
、864、紫雪丹等。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高热、抽搐,加山羊角、钩藤,可加服紫雪丹;头痛、项强,加大黄、牛膝、僵蚕。
五、瘟毒下注证:发热,腮肿或已不肿,少腹疼痛,睾丸肿胀而红,烦躁,口苦咽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清肝解毒。219、龙胆泻肝汤
。睾丸红肿疼痛,加夏枯草、川楝子、蒲公英;少腹疼痛,加延胡索、赤芍。
六、痰瘀互结证:热退痛减,腮部或睾丸肿硬不消,舌苔腻,脉弦涩。祛痰化瘀散结。691、消瘰丸。腮部硬肿日久不消,加夏枯草、天葵子;睾丸硬肿久而不消,加橘核;荔核。
其他疗法
1、隔离治疗。
2、鲜仙人掌去刺,或鲜芭蕉根捣烂,外敷腮部。
3、青黛20克,以麻油调敷腮部,或用京墨磨汁,涂搽腮部。
4、用357、如意金黄散,以水调匀后,外敷腮部。
5、夏枯草、板蓝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6、紫花地丁、蒲公英各20克,水煎代茶饮。
7、酸浆草30克,煎汤服。
8、板蓝根冲剂1-2袋,每日3次,小儿酌减。
9、复方穿心莲片6片,每日3次,小儿酌减。
10、针刺合谷、颊车、翳风、下关、曲池等穴,用泻法。睾丸肿痛加针血海、三阴交。
11、灯火炙角孙穴。
12、并发睾丸红肿疼痛者,可将阴囊丁字带托起,并可外敷元明粉。
评介
1、治愈:体温正常,腮肿完全消失,无并发症。
2、好转:腮肿及诸症减轻。
3、未愈:腮肿未见,或出现变症。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