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白喉
(2023-09-28 13:51:24)
标签:
传染病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1.8白喉
白喉又名白緾喉、疫喉。本病西医学同名。
白喉之名见《时疫白喉提要》。
白喉为燥热疫毒之邪搏结于咽喉,耗伤阴液。以发热、咽痛、喉、鼻等处出现白色假膜不易剥脱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依据
1、多发于秋、冬或初春。儿童多风。有与白喉病人接触史。
2、发热,咽喉肿痛,精神不振,或声音嘶哑,咳嗽如犬吠,甚则呼吸困难,面白唇紫,烦躁,嗜睡,神昏肢厥。
3、咽、喉或鼻可见白色假膜,致密光滑,边缘清楚,周围轻度充血,不易剥脱,强行擦拭则易出血,并于1日内形成新膜。
4、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鼻、咽等拭子培养或涂片镜栓可找到白喉杆菌。
辩证论治
一、风热侵喉证:发热,轻度恶寒,头痛,口微渴,或咳嗽,咽部红肿疼痛并有白色片状假膜,苔薄白,脉浮数。疏风清热解毒。766、银翘散加土牛膝、山豆根、板蓝根。咽喉肿痛,去荆芥、豆豉,加玄参、土牛膝、山豆根;咳嗽,加贝母、桑叶;口干咽燥,加花粉、麦冬。
二、热毒攻喉证:高热微汗,面红目赤,口渴心烦,口中气臭,咽喉红肿而痛,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喉间白膜增大,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利喉。596、神仙活命饮加土牛膝、僵蚕、玄明粉,咳嗽声嘶,加贝母、僵蚕;咽喉红肿甚,加土牛膝、山慈姑,或锡类散吹喉;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
三、阴虚肺燥证:发热或手足心热,唇燥鼻干,咽喉肿痛,喉间白膜如腐,或干咳,呼吸息粗,似喘非喘,舌红,苔燥或少苔,脉细数。滋阴润燥解毒。573、养阴清肺汤或抗白喉合剂(玄参、生地、麦冬、黄芩、连翘)
加土牛膝、射干等。
四、痰毒壅喉证:痰鸣唇绀,烦燥汗出,面白唇紫,吸气困难,舌苔厚浊,脉滑数。豁痰理气、解毒开窍。855、雄黄解毒丸开水送服。加清凉散。吹清凉散于咽喉中,每日2-3次。
五、阴竭阳脱证: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头而汗出,心悸怔忡,或冷汗不止,四肢厥冷,呼吸息微,脉细数无力或结代。固阴回阳。259、生脉散合244、四逆汤加丹参。
余毒未清咽痛者,加土牛膝;汗多、心悸,加山茱萸、黄芪;偏阴竭者,生脉散合三甲复脉汤。
其他疗法:
1、卧床休息,隔离治疗,注意口腔和鼻部的清洁。
2、咽喉肿痛者,可刺少商放血,或针合谷、尺泽、关冲、曲池等穴。
3、可用349、冰硼散或350、冰麝散,吹咽喉部,亦可用鲜土牛膝汁(或干品煎汤)时时含漱。
4、抗菌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及白喉抗毒素等均可酌情选用。
5、土牛膝根30-60克,银花15克,连翘12克,热盛加黄芩、黄连、黄柏各12克;痰多加僵蚕、射干、浙贝各10克,颈部肿胀加夏枯草30克,伪膜成灰黑色者,加茵陈、白茅根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6、土牛膝根30-60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
评介: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象正常,无并发症。
2、好转:症状、体征减轻,血象好转。
3、未愈:症状、体征、血象无改善,或出现并发症。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