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35泄泻

(2023-06-19 14:04:28)
标签:

本草

古方

验方

分类: 内科

20.35泄泻

慨述
泄泻又称腹泻。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特征的症状。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或饮食所伤,情志失调,或久病脾肾阳气亏虚等均可导致泄泻。临床有暴泻与久泻之分。脾胃、大小肠、肝胆胰的病变常有泄泻的症状。
临床若对导致泄泻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泄泻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泄泻为症状,急泻、久泄、大瘕泄、痢疾等为病名,在慨念上不应混淆。
二、应注意询问既往史、发病诱因以及从泄泻的新久缓急、大便性状、伴隨症状、全身状况等方面辨别病情的寒热虚实及脏腑部位。
三、根据病情进行诊断思考,如:
1、急起腹痛腹泻者,为暴泻。腹泻持续或反复超过2个月者,为久泄。
2、腹泻因饮食不慎所致者,应考虑类霍乱、伤食、积滞、脾痿、胃痿及胆胀、胰胀等病。
3、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者,可见于肠痨、大瘕泄、伏梁、肠郁等。
4、腹泻伴便血,可见于肠癌、大瘕泄、痢疾、奇恒痢等病。
5、腹泻并有明显消瘦者,应考虑肠癌、肠痨、脾痿、胃痿等病。
6、小肠病变之腹泻,多伴脐周或右下腹痛,一般无里急后重,便后不缓解。
7、大肠病变之腹泻,常伴左下腹或腹周痛,一般便后可解,可有里急后重。
8、小肠瘅、暴痢、湿温等之腹泻,有发热等症。
9、霍乱、暴痢等之腹泻,有疫病接触史,前者呕泻物如米泔水样,后者大便中有脓血。
10、腹泻与情绪关系密切而检查无脏器形质异常者,多为肠郁。
四、一般应作大便常规、大便培养、隐血试验,必要时反复检查。选择性地进行有关实验及仪器检查,如消化道纤维镜检、X线钡餐造影、B超、CT检查等,以助诊断与鉴别。

辨证论治
一、风湿犯表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祛湿解表。956、藿香正气散 加减。
二、寒湿困脾证:泄泻清稀,腹部冷痛,腹胀肠鸣,肢体困重,倦怠少气,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苔白腻而滑,脉迟缓。温中散寒、化湿止泻。537、胃苓汤  加减。
三、肠道湿热证:腹痛,泄泻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清利肠道湿热。846、葛根芩连汤 加厚朴、车前子、薏苡仁等。
四、湿热蕴脾证:泄泻不爽,大便臭秽,或如黄糜,身热困重,头目昏蒙,腹胀纳呆,口渴口苦,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利脾胃湿热。737、黄芩滑石汤 加减。
五、食滞胃肠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厌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或数。消食导滞。556、保和丸 加减。
六、肝郁脾虚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食少腹胀,大便溏薄,矢气多,舌质淡红,脉弦。疏肝解郁、理气健脾。872、痛泻要方 加木香、茯苓等。
七、脾胃气虚证: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食少腹胀,脘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补脾益胃、涩肠止泻。511、参苓白术散 加减。
八、脾肾阳虚证: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温补脾肾、涩肠止泻。442、附子理中汤 合 246、四神丸加减。

其他疗法
一、一般治疗:
1、泄泻较甚者,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清淡无刺激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病情好转后改为软食。
2、有脱水表现或呕吐不能进食者,可用5%葡萄糖盐水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3、有酸中毒者酌情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滴注,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4、婴幼儿失水在体重5%~10%内,可用口服补液,每立升水含葡萄糖20克、氢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
5、对痉挛性腹痛或大便次数过多而无明显腹胀者,可用阿托品口服或肌肉注射。
二、单方验方:
1、罂粟壳(蜜炙)、厚朴(姜制)各120克,研粉,3~5克/次,米汤送服,可治久泻不止。
2、车前子炒研末,6克/次,开水泡服,可治暴泻。
3、大蒜,捣烂服汁,可治虚寒泄泻。
三、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刺足三里、三阴交、上脘、中脘、下脘、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2、艾灸疗法:隔姜、隔盐等温灸神阙、中极、关元等穴。
3、耳针疗法:取大肠、小肠、脾、胃、交感、肝、肾、1次/日,3~4穴/次,也可配合贴敷王不留行籽。
4、拔罐疗法:取神阙、气海、天枢、大肠俞等穴,适用于虚寒证。
四、按摩疗法:取中脘、气海、天枢、脾俞、肾俞、长强、足三里等穴,用推、揉、按、拿手法。
五、常用止泻中药:五味子、乌梅、诃子、赤石脂、禹余粮、罂粟壳、芡实、莲子、肉豆蔻等,可在辩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六、西药治疗:黄连素、氟哌酸、呋喃唑酮等为常用药物,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等为常选抗菌素类用药。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34癓积
后一篇:20.36便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