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胃脘痛
(2023-06-11 09:58:35)
标签:
本草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20.27胃脘痛
概述
胃脘痛,简称胃痛。
《素问》称:“胃脘当心而痛,”《寿世保元》称“心胃痛”。历代医家又有“心腹痛”、“心痛”、“心下痛”等。
胃脘痛是指自觉剑突下的上腹部位疼痛症状,多因寒热侵扰,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胃脘痛是胃部病变的常见症状,肠、胰、胆、肝、脾的病变亦常表现产胃脘部位的疼痛,甚至厥心痛等病有时亦可表现为胃脘痛。
临床若对胃脘痛的具体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胃脘痛待査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论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胃脘部疼痛或触痛最明显的部位,多为病变的具体病位所在处。胃脘痛应与腹痛、胁痛等相鉴别。
二、结合病史等进行辨病思考,如:
1、胃脘部疼痛因食油膩而发者,胆瘅、胆胀、胆石、等病的可能性较大,可伴呕吐、黄疸,或有发热。
2、暴饮暴食后而作痛者,应考虑伤食、积滞、胰瘅、胰胀。
3、胃疡、胆胀之痛,以往可有类似发作史。
4、病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者,胃郁(胃神经症)、胆胀等病的可能性较大。
三、根据疼痛性质进行诊断思考,如:
1、突发剧痛多见于胃冲痛(胃穿孔)、胆石、蛔厥等病。
2、呈节律性空腹痛或夜间痛者,多为胃疡。
3、长期食少、隐痛者,常见于胃胀、胃痿、胃络痛等。
4、持续性痛且逐渐加重,体瘦呈恶病质者,应考虑胃癌等病的可能。
四、结合伴随症状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胆病之痛常放射至右肩。胰瘅等之痛常涉及后背部。
2、厥心痛病位以左胸为主,心电图检查有特征性改变。
3、胃冲痛(胃穿孔)之痛常由胃脘而扩散至全腹,或向背部放射。
4、蛔厥之痛可伴吐蛔。
5、胃瘅、胆瘅、胰瘅等常伴发热、呕吐。
6、膈疝常见脘膈痞胀疼痛、呕吐等症,X线钡餐检查可发现特征性改变。
五、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及常规检查,必要时作B超检查、X线钡餐检查、胆囊造影。消化道内窥镜检查等,以进一步确定诊断。
辨证论治
一、寒邪犯胃证:胃脘疼痛暴作,恶寒喜暖,呕吐清水痰涎,得温熨则痛减,遇寒则痛甚,口和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温中散寒、行气止痛。434、良附丸 加吴茱萸、木香、苏叶等。
二、胃热炽盛证:胃脘灼热疼痛,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清胃泄火、行气止痛。799、清胃散 加减。
三、肝胃热盛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泻肝清胃、行气止痛。(165一1)、化肝煎 合 210、左金丸 加减。
四、肝胃不和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畅而作痛,舌苔多薄白,脉沉弦。疏肝理气、和中缓急。651、柴胡疏肝散 加减。
五、湿热中阻证:胃脘疼痛,身热不扬,身体困重,口苦而腻,纳呆,大便溏薄,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行气止痛。779、清中汤 加减。
六、食滞胃肠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消食导滞。556、保和丸 加减。
七、瘀阻胃络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如针刺,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脉涩。活血化瘀、通络止痛。927、膈下逐瘀汤 加减。
八、胃阴虚证:胃痛隐隐或灼痛,嘈杂似饥,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通络止痛。678、益胃汤 加 白芍、百合等。
九、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时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温补脾胃。741、黄芪建中汤 加 良附丸。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九气拈痛丸、香砂养胃丸、胃肠安丸、陈香路白露、元胡止痛片、胃苏冲剂等。
2、常用止痛中药:金铃子、玄胡、白芍、乌贼骨、良姜、青木香等,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3、针炙疗法:取穴常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中脘、上脘、下脘、关元、神瘚等穴,针刺或艾炙。
4、按摩疗法:脘腹部中脘、气海、神瘚、天枢;背俞穴如肝俞、脾俞、胃俞,以及足三里等按摩,节律中等,轻重适度。或用超声波、红外线、热敷等理疗。
5、西医治疗:可选用胃舒平、胃得乐、乐得胃、甲氰咪胍等抗酸或抑酸药;普鲁苯辛、胃疡平、胃复康、安胃灵、东莨菪碱等解痉剂。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