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噎膈
(2023-06-10 07:44:08)
标签:
本草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20.26噎膈
概述
噎膈为病名。见《严氏济生方》卷二。《黄帝内经素问》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备急千金要方》称噎塞。又名膈噎、噎、膈、膈气。
噎膈是指吞咽不顺,饮食梗塞难下症状。气结、火郁、痰凝、血瘀、津枯等为噎膈常见病因。噎膈为食管病变的常见症状,胃与胸膈、心脏、口腔咽喉的某些病变,以及痹、痿、瘫、风类疾病,亦可导致噎膈。
临床若对以噎膈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噎膈待査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论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仅觉咽喉似有异物感,而对吞咽、饮食无实际障碍者,多为“梅核气”;“呕吐”、“胃反”指食物能入而反吐出,并非吞咽困难,均不属“噎膈”范畴。
二、进行口腔与咽喉检查,食管钡餐X线检查,食管、胃纤维内窥镜检查,食管脱落细胞及病理组织切片检查等,以确定病变部位及性质。
三、根据病情进行诊断思考,如:
1、因进食不慎等所致者,多属咽喉、食管损伤或食管瘅等病,一般伴有疼痛。
2、中老年吞咽困难,且呈渐进性者,应考虑食管癌的可能性。
3、起病于精神刺激,或病情与情绪关系密切者,多属食管痹、梅核气。
辨证论治
一、痰气阻膈证:吞咽梗阻,胸膈痞闷,泛吐痰涎,呕恶不适,嗳气觉舒,郁怒则甚,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祛痰理气宽膈。437、启膈散 加厚朴、法夏等。
二、热扰胸膈证:吞咽梗阻,胸膈胀闷,胸骨后灼热作痛,身热汗出,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于,脉数。清热凉膈。890、滋阴清膈饮 加减。
三、津液亏虚证:吞咽梗塞而痛,固体食物难入,汤水可下,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生津润燥。128、五汁安中饮 合 418、沙参麦冬汤 加减。
四、痰瘀阻膈证: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吐出物如赤豆汁,甚至水饮难下,胸骨后刺痛,大便坚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滞,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舌质暗红,苔垢腻,脉涩。祛痰化瘀宽膈。633、桃红饮 加 川贝、郁金、法夏等。
五、脾胃虚寒证:长期饮食不下,面色觥白,精神疲惫,畏冷肢凉,泛吐清涎,面浮足肿,腹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温补脾胃。542、香砂六君子汤 加 干姜、吴茱萸等。
其他疗法
1、体针疗法:常取内关、膈俞、合谷、天突、廉泉等穴,平补平泻法。
2、耳针疗法:取穴常用咽喉、胃、肾上腺、平喘等,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
3、常用中药:杵头糠、砂仁壳、蔻仁壳、郁金、旋覆花等,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