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心悸

(2023-06-06 08:11:11)
标签:

本草

古方

验方

分类: 内科

20.22心悸

慨述

心悸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心律失常。
心悸是指自觉心搏跳动异常,心慌不安的症状。心悸常分为惊悸、怔忡,因惊而悸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心动悸以心悸为主要特征。心系、脑系疾病常见心悸,肺系疾病、虚劳类疾病、瘿气等病中亦常出现心悸。
临床若对导致心悸的具体病种尚未能确定时,可以心悸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情绪过于激动,或剧烈活动等而感心悸者,一般不属病态。
二、除应详细询问病史、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并仔细进行体检外,一般应作心电图、血常规等检查,必要时作超声心动图、X线胸透或摄片、抗"O"、T3、T4等检查,以助病种的鉴别与证候的辨别。
三、心悸为突出表现,而检查心脏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发现时,一般可诊为心动悸;心悸而有器质 性病损者,应作出原发病的诊断。
四、心脏的所有病变几乎都可有心悸的表现,其常见病种及其诊断,一般为:
1、青少年即心悸严重者,心痹、心瘅等病的可能性较大。
2、中老年感心悸明显,兼胸闷心痛者,多属胸痹;心悸日久,活动劳累尤甚,兼咳喘咯痰者,肺心病、心衰较常见;兼眩晕头痛者,多见于风眩影响及心。
3、发热、心悸为主症者,常见于心瘅。心悸、心痛并见,多为胸痹、厥心痛、高原胸痹、心郁等病。心痛而检查证实有心包腔积液者,为支饮。
五、脑神或全身其他疾病,亦可导致心悸,如:
1、与情绪、睡眠等关系密切者,常见于神劳、神郁等病。
2、善饥消瘦,急躁心悸、汗多者,常见于瘿气。嗜睡、畏冷、浮肿、脉迟者,常见于瘿劳、黑疸等。
3、病久体弱者,或虚劳类、厥脱类疾病,一般都可出现心悸的症状,如虚眩、血劳、血风劳、血脱、液脱、饥厥、肺衰、晚期蛊虫病等。
4、温热类疾病,在高热的同时也常有心悸的表现,但一般不是主症。
5、脚气冲心之心悸则有肢体麻萎软等脚气原发病症状。梅毒攻心之心悸则有梅毒病史。

辨证论治
一、心气虚证: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脉弱。补益心气。131、五味子汤。心悸甚,加酸枣仁、茯神;疲乏、气短,加黄芪、升麻、白术;畏冷、肢凉,去麦冬 ,加附子、桂枝;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山茱萸、乌梅;困重思睡,加茯苓、泽泻、藿 香;面白、舌淡,加熟地、阿胶;胸闷、胁胀,加郁金、柴胡、枳壳。
二、心阴虚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滋补心阴。111、天王补心丹。多梦易惊,加珍珠母、龙齿;潮热、盗汗,加地骨皮、鳖甲、青蒿、煅牡蛎;烦热、 口苦,加栀子、胆草、丹皮。
三、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头晕,动则尤盛,健忘,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唇、甲色淡,舌质淡红,苔薄, 脉弱。补益心脾气血。230、归脾汤。汗出肢冷、脉结代,加附片、煅牡蛎、煅龙骨;咽干、脉细 ,加麦冬、地黄、沙参 ;自汗、盗汗,加糯稻根、麻黄根、山茱萸;纳呆、腹胀,加陈皮、神曲、谷芽、麦芽、山 楂;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
四、阴虚火旺证:心烦、心悸,失眠恶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或潮热颧红,盗汗,耳鸣腰酸,舌红绛,苔少,脉细数。滋阴降火。728、黄连阿胶汤。常加酸枣仁、生地、珍珠母、生牡蛎;盗汗,加煅牡蛎、五味子、乌梅;遗精、腰酸 ,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心烦不眠,加栀子、淡竹叶、黄连。
五、心虚神怯证:心悸,胆怯,因惊而悸,遇恐则甚,坐卧不安,少寐多梦,气短自汗,神疲乏力,舌苔薄白或正常,脉虚数。养心安神定志。354、安神定志丸,或220、平补镇心丹,或924、磁珠丸和923、酸枣仁汤加减。
六、痰阻心脉证:心悸胸闷,眩晕,痰多泛恶,食少纳呆,舌胖,苔滑腻,脉滑。祛痰宣痹。362、导痰汤。常加远志、薤白;胸痛,加延胡索、乳香、没药。
七、痰热扰心证:心悸而烦,眩晕,胸闷,吐痰黄稠,口干而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化热痰、安神定志。732、黄连温胆汤。一般加栀子、黄芩、胆南星、浙贝母、全栝楼;便秘,加大黄、厚朴;心悸甚,加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火郁伤阴,加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生 地;食少、腹胀,加党参、白术、谷芽、麦芽。
八、水气凌心证:心悸怔忡,胸闷,喘促不能平卧,眩晕,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渴不欲饮 ,咳嗽,吐痰清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弦滑。温补心肾、化气利水。456、苓桂术甘汤。恶心呕吐,加制半夏、陈皮、生姜皮;尿少、浮肿,加泽泻、猪苓、防己、前仁;咳 喘吐稀痰,加前胡、桔梗、葶苈子、防己;唇紫、舌暗,加当归、泽兰、益母草;畏寒、肢冷,加附子、干姜。
九、心脉瘀阻证:心悸,胸闷如窒,心胸刺痛,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涩或结代。活血化瘀宽心。630、桃仁红花煎。胸胁胀闷,加柴胡、枳壳;气短、神疲,加黄芪、党参、黄精;面白、唇淡,加首乌 、枸杞、熟地;咽干口燥,加麦冬、玉竹、女贞子;畏冷、肢凉,加附子、肉桂、淫羊藿;胸部窒闷,加沉香、檀香、降香;吐痰、苔腻,加瓜蒌、薤白、制半夏;胸痛甚,加乳香、 没药、三七粉。
十、心阳暴脱证:心悸,气息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舌质淡白,脉微欲绝。回阳固脱。510、参附龙牡汤。肢冷、脉微,可加干姜、肉桂;汗粘、口渴,去附子,加麦冬、五味子。

其他疗法
一、针炙疗法:
1、体针疗法:取穴内关、间使、心俞、膻中、神门穴、巨阙、三阴交、太溪等,可采用针刺、温针、艾炙等。
2、耳针疗法:取心、皮质下、交感、神门穴,每次2-3穴,捻转轻刺激,留针15分钟。
二、常用中成药:天王补心丹、灵心宝胶囊等。
三、常用平悸中药:琥珀、朱砂、酸枣仁、远志、桂圆肉等,可在辩病、辩证的基础上选用。
四、西医治疗:可用抗心律失常类药物,如心得安、异搏定等。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1胸痛
后一篇:20.23心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