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鼻衄

(2023-05-29 15:06:43)
标签:

本草

古方

验方

分类: 五管科.口腔科

20.14鼻衄

慨述
鼻衄俗称鼻出血。仙居方言说鼻头红。
鼻衄是指鼻中出血的症状。可因鼻部疾患或外伤,肺、胃、肝经火热上扰,脾虚不能统血等所致。其他疾病如麻疹、丹毒、烂喉丹痧、时行感冒、风眩、髓劳、血溢病、鼓胀、肾厥等,皆可导致鼻衄。
临床若对导致鼻衄的病种尚不能明确时,可暂以鼻衄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与对症处理。
鼻衄辨病思路
一、鼻衄多发生于单侧鼻腔,且多在鼻中隔前下方,血可自鼻前孔流出,或向后流而由口唾出,量少者仅为涕、唾中夹血丝。鼻衄当与口腔、咽喉、肺及气管、食管及胃脘部的出血而见咯血、呕(吐)血、齿衄等相鉴别。
二、鼻部病变出血的特点:
1、鼻血瘤之出血,检查见鼻腔赘生血络缠绕的赤色扁平肿块上有出血点。
2、鼻损伤的出血有鼻部外伤史。
3、气候干燥、炎热、恼怒、饮酒等,均可无特殊疾病而引起鼻出血。
4、常有涕中带血时,常见于鼻窦的病变,并应注意是否有恶性肿瘤存在。
5、鼻隔不正之出血,检查见中隔偏曲,接触鼻甲或中隔有嵴突于鼻腔。
三、鼻以外疾病导致鼻出血,如:
1、血溢病除鼻衄外,并有其他容易而难止的出血表现,
2、头颅内病变出血时可见血从鼻出,如出血中风、头部内伤等。
3、髓劳见鼻衄,血液和骨髓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4、温热类疾病,在高热同时常有鼻衄等症,如肺热病、时行感冒、烂喉丹痧、疫斑热、麻疹、中暑等。
5、百日咳、暴咳等咳嗽剧烈时偶可引起鼻衄。
6、风眩伴有出血时,症见眩晕且检查血压增高。
7、肾厥出现鼻衄时,有肾脏严重损害的证候。
8、肝瘟、鼓胀等病,有时亦可出现鼻衄。
9、妇女在行经期间出现周期性鼻衄,称经行吐衄。

辨证论治
一、风热犯鼻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鼻衄,咳嗽痰少,舌红,苔薄,脉浮数。疏风清热止血。721、桑菊饮加丹皮、白茅根、栀子炭、藕节等。
二、燥伤鼻窍证:鼻燥衄血,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涩。清燥润鼻。827、清燥救肺汤 加白茅根、藕节等。
三、热盛动血证:发热,鼻衄量多,血色鲜红,鼻粘膜充血,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洪数。清热泻火止血。188、玉女煎 加减。
四、血热动血证:发热,心烦,口渴,鼻衄,斑疹显露,舌绛,苔黄,脉数。凉血止血。895、犀角地黄汤 加减。
五、肝火上炎证:鼻衄,头痛头晕,目眩,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清肝泻火止血。219、龙胆泻肝汤  加减。
六、脾不统血证: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动则气短,面色淡白,头晕,食少便溏,鼻粘膜色淡,知质淡,脉细无力。补气攝血。230、归脾汤 去生姜,加藕节、仙鹤草。
七、阴虚火旺证:鼻衄,量少芭红,反复发作,咽干少津,头晕耳鸣,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472、知柏地黄汤 加旱莲草、阿胶。 

其他疗法
一、冷敷疗法: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前额或颈部。
二、导引法: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烂,敷于足底涌泉穴上,有引热下行,协助止血的功效。
三、药液滴鼻法:麻黄素注射液、肾上腺素注射液,滴鼻。或用棉片浸渍压迫出血点,或香墨浓汁滴入鼻中。
四、吹鼻法:清热收敛、涩血止血的药末,吹入鼻腔,常的用百草霜、血余炭、马勃粉、云南白药、三七粉、等。亦可将上述药物放于棉片上,填塞出血处。
五、塞鼻疗法:用凡士林纱由条等填塞鼻腔,或加后鼻孔填塞。
六、穴位按摩、压迫法:
1、手掐单侧人迎或双侧太溪穴。
2、在患者头部入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亦可取双侧风池穴)加压揉按。
3、用手捏双鼻翼,以止血。
七、诸法治疗仍出血不止者,可考虑行冷冻术或微波凝固术、供血血管结扎术。
八、常用止血中药:白茅根、藕节、仙鹤草、大蓟、小蓟、紫珠、蒲黄、白芨粉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九、西药止血:立止血、维生素K、安络血、氨基已酸、止血芳酸、凝血酶(涂患处)等。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3耳聋
后一篇:20.15牙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