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抽搐

(2023-05-16 13:50:21)
标签:

本草

古方

验方

分类: 外科.骨科

20.2抽搐

抽搐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四肢不自主抽动的症状,引起抽搐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毒内盛、风阳扰动、风毒窜络、阴血亏损等方面。常见于脑系疾病、传染病、中毒、头颅内伤、厥病类疾病、子痫、产后痉病、小儿惊风、破伤风、狂犬病等病中。
临床若对以抽搐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抽搐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手足蠕动、颤抖系以肢端为明显,不同于抽搐。
二、除详细病史、症状及体格检查外,血、小便、大便常规检查多属必要。其他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有选择性进行,如脑脊液、血糖、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检验,以及X线、B型超声波、心电图、CT等检查,以协助诊断的确立。
三、结合伴随症进行诊断思考,如:
1、起病突然,伴高热者,应考虑春温[瘟]、暑温[瘟]、疫毒痢等。
2、伴头痛、呕吐等、除应考虑春温[瘟]、暑温[瘟]、疫毒痢等病外,尚应考虑脑痨、脑部寄生虫病等。
3、肝热病、肝瘟患者出现深度黄疸和脑神症状并抽搐者,多为肝厥。
4、小儿高热、抽搐,为急惊风;小儿体弱、久病而抽搐,为慢惊风。
四、结合病史进行诊断思考,如:
1、慢性或急性肾病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肾厥。
2、消渴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消渴厥。
3、风眩患者并见抽搐,应考虑出血中风、厥[真]头痛。
4、即往有类似病史,发作时神志不清,口吐白沫,移时自行停止者,多为痫病。
5、暑季于高温环境下发病,多属暑风[痉]。
6、因情志刺激等所致者,常见于气[郁]厥。
7、有外伤或被狂犬咬伤等病史者,应考虑破伤风、狂犬病等。
8、妇妇妊娠末期出现抽搐,称为子痫;新产后出现抽搐,称为产后痉病。

辩证论治
一、风痰闭神证:突然昏仆,肢体抽搐或瘫痪,喉中痰鸣,口吐涎沫,苔白腻,脉弦滑。搜风祛痰开窍。391、苏合香丸合693、涤痰汤加减。
二、热盛动风证:壮热汗出,口渴,躁扰不宁,甚则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面赤,舌质红绛,苔黄,脉数。清热解毒、开窍熄风。830、羚角钩藤汤加减,配服紫雪丹。
三、肝阳化风证:头痛眩晕,项强不舒,肢体麻木,震颤或抽搐,急躁易怒,或见昏迷,口苦,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细。平肝潜阳、熄风解痉。935、镇肝熄风汤 加减。
四、阴虚动风证:眩晕,肢体发麻,或手足瘈疭、震颤,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数。滋阴熄风。三甲复脉汤 加减。
五、风毒入络证: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舌强口噤,或肌肉震颤,或苦笑面容,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头痛眩晕,舌红,苔腻,脉弦。祛风止痉。191、玉真散,或135、五虎追风散 加减。
六、脾阳(气)虚动风证:四肢抽搐无力,肌肉瞤动,肢体发麻,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肢凉,眩晕,体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温阳补气熄风。213、可保立苏散 加减。

其他治疗
一、绝对安静环境,卧床休息,禁食。
二、常用中成药:
1、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清气解毒注射液、复方鱼腥草注射液等,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2、紫雪丹、牛黄凉风片(牛黄抱龙丸)、琥珀惊风片(琥珀抱龙丸)、牛黄镇惊丸、止痉散、猴枣散、瓜霜退热灵、安脑丸等,口服。
三、针炙疗法:
1、体针治疗:人中、素髎、百会等为首选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穴位注射疗法:地龙注射液,大椎、合谷、曲池穴位注射,每穴0.5-1.0mL。
3、耳针疗法:取神门、皮质下,用强刺激。
4、灯火蘸疗法:用灯草蘸清油点燃,以明火对准印堂、人中、颊车、角孙、神阙、大椎等穴,一触及起可听到“啪”声,止痉速效。
四、常用止痉中药:羚羊角(山羊角)、全蝎、钩藤、地龙、蜈蚣、白僵蚕、乌梢蛇、白附子、南星、蝉蜕等,可在辨病、辩证基本上选用。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发热
后一篇:20.3自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