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自汗
(2023-05-17 07:58:40)
标签:
本草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20.3自汗
自汗是指不因劳累、炎热、衣着过暖、服用发汗药等因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汗出异常症状。营卫不和、表虚不固、正气外越等为自汗的常见原因。引起自汗的常见疾病有虚劳类、脱病类疾病,中暑、瘿气等。
临床若对导致自汗的病种不能确定时,可以自汗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一、本文所指的自汗,应与盗汗(睡时汗出,醒后则止)、局部多汗(腋部或掌跖部多汗)区别。
二、经常自汗,体质虚弱者,多为久病体虚,或为虚劳类疾病。
三、根据病史,伴随症等进行诊断,如:
1、怕热、食欲亢进、颈部肿块、眼突而多汗者,多为瘿气。
2、病前1~4周有咽痛史,症见发热恶寒或持续低热,关节酸痛而多汗者,应考虑痹病等。
3、饥饿时,或胃切除患者于餐后突然多汗,伴心悸、面色白者,多为饥厥。
4、起病急骤,伴高热者,多属温热性外感病。温热病后期热退之后,因体虚未复,亦常有自汗表现。
5、妇女产后,自汗或盗汗不止,称为产后汗症。
四、临床一般不会以自汗为主诉而就诊,其他疾病中有自汗主症时,应有原发病特点,对此应全面分析,并作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抗“O”、血沉、粘蛋白、T3、T4、基础代谢率等,以助确立诊断。
辨证论治
一、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益气固表。190、玉屏风散
加浮小麦、牡蛎、党参等。
二、营卫不和证: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调和营卫。624、桂枝汤
加减。
三、风湿犯表证: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祛湿解表。368、防已黄芪汤 加减。
四、暑伤津气证: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清暑益气生津。107、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五、湿热蕴蒸证: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清热化湿。48、三仁汤
加减。
六、阳脱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回阳固脱。510、参附龙牡汤加减。
其他治疗
一、对精神紧张伴失眠等症者,可给镇静剂,如安定等;心率加快者,可给心得安等。
二、单方与成药:
1、黄药子6克,煎水服,1剂/日。
2、六味地黄丸,1丸/次,2次/日。
3、天王补心丹,1丸/次,2次/日。
三、体针治疗:夹脊穴(颈3~5)、间使、三阴交为主穴,配阴郄、复溜、太冲、内关等穴,交替使用。
四、常用止汗中药:黄芪、牡蛎、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五倍子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