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伤暑
(2023-04-20 09:20:12)
标签:
古方验方本草 |
分类: 内科 |
19.5伤暑
伤暑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
伤暑之病名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伤暑证治》。《医学心悟·伤暑》曰:“暑症辨法……有伤暑、中暑、闭暑之不同。伤暑者,感之轻者也,其症烦热口渴。”
伤暑指因暑热或湿侵袭人体而引起。以骤起发热、汗出、口渴、疲乏等为主要表现的时行热性病。
依据
1、多发生在夏季。年老、体弱者或产妇易于发病。有高温(35以上)作业,或烈日下暴晒史。
2、常表现为汗出口渴,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四肢无力,精神疲乏等症。
3、体温正常或在37.5-38.5之间,汗多或皮肤干燥,面色潮红或苍白。
4、实验室检查可无异常发现。
辩证论治
一、暑湿袭青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重胀痛,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粘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尿短黄,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祛暑解表、宣散湿浊。917、新加香薷饮。微恶风寒,加藿香、防风;发热明显,加黄连、知母;恶心欲呕,加制半夏、生姜。
二、暑热内郁证:壮热,头痛,头晕,口渴汗多,面赤气粗,舌质红,苔黄,脉洪大。祛暑清热。267、白虎汤 加参须、淡竹叶、西瓜翠衣;壮热,加栀子、黄连。
三、暑伤津气证:发热,口渴,汗多或无汗,心烦,神疲思睡,气短乏力,胸闷心悸,尿短黄,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无力。清暑益气。107、王氏清暑益气汤,可加参须、五味子、黄芪。
四、暑湿热郁证:身热心烦,胸闷恶心,头晕,口渴,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清暑化湿。703、黄连香薷饮,或桂苓甘露饮。常加藿香;身热口渴,去肉桂,加淡竹叶、西瓜翠衣。
其他疗法
1、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
2、必要时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500-1500mL。
3、体针疗法:取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用泻法。
4、耳针疗法:取皮质下、心、肾上腺、枕,强刺激,捻转5分钟,留针30分钟。
5、刮痧疗法:在背部、胸部、肘窝等处刮痧。
6、服人丹、十滴水等。
7、鲜荷花(或鲜荷叶),水煎服。
8、鲜竹茹60克,鲜荷叶1张,水煎服。
9、绿豆、西瓜皮、冬瓜皮,不拘用量,水煎服。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