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三痹
(2022-11-03 09:01:51)
标签:
古方疾病验方 |
分类: 外科.骨科 |
18.1三痹
三痹又名风湿寒痹、合痹。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
三痹之名见于《类证治载·痹症》,源于《素问·辨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三》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虽曰合痹,其用自殊。”“附子汤,治风湿寒痹。”《诸病源候论》称风湿痹,《皇汉医学》称寒湿痹。
三痹是因风寒湿邪杂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所致。以关节和(或)肌肉游走性酸楚、重着、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本病常反复发作而难愈,且可发展成心痹、顽痹等,单纯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依据
1、病前有风湿寒邪侵袭史,或长期从事水上作业,或长期处于寒湿之地。
2、常见腕、肘、肩、踝、膝等大关节和(或)肌肉游走窜痛或肿疼,伴重着、酸楚麻木。常于天气变化时病情加重或明显。部分患者可兼有低热、心悸等症。
3、常见休征为受累关节红、肿、灼热、触痛或肿胀,关节屈伸不利,但不遗留强直变形,可有结节性红斑或环形红斑。
4、活动期血沉加快,抗“O”大于500U,非活动期正常。
5、X线检查受累关节仅见软组织肿胀,没有骨质改变。
辨证论治:
一、风寒湿阻证:关节、肌肉呈游走性疼痛,低热或不发热,关节肿胀,恶冷喜暖,活动不便,身重,苔白腻或薄白,脉濡。祛风化湿、散寒宣痹。966、尪痹汤加减。
二、热邪阻痹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常病及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清热宣痹。266、白虎加桂枝汤
加桂枝汤加桑枝、忍冬藤、防己等。
三、气血两虚证、寒湿阻滞证:关节、肢体酸胀冷痛,反复发作,畏冷喜温,头晕神疲,食少困重,面白舌淡,脉沉无力。温补气血、宣痹止痛。604、独活寄生汤 加减。
四、气阴两虚证:关节微肿疼痛,活动不利,心悸,气短,自汗,时有胸痛,失眠,纳差,乏力,舌质红,脉弱或细数。益气养阴、宣痹止痛。130、五阴煎
加减。
其他治疗
1、体针疗,主穴取足三里、命门、阳陵泉、三阴交,备穴为脾俞、肾俞、归来穴等。3~5穴/次,1~次/日,平补平泻,10天为1疗程。
2、耳针疗,选肾、脾、神门、皮质下、内分泌。2~3穴/次,留针20~30分钟或埋针。
3、千年健30克,钻地风30克、防已15克,水煎服,用于风寒湿阻。
4、柳枝30~60克,水煎服,1剂/日,用于热邪阻痹。
5、发泡疗,膝关节取双膝眼;肘关节取双曲池;踝关节取局部;脊柱痛取压痛点。
6、西药治,可选用水杨酸制剂或其它解热镇痛药,如水杨酸钠、消痛灵,严重者亦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活动期可采用青霉素以消除链球菌感染。
18.1.1行痹
行痹又名风痹。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行痹是指三痹以游走疼痛为主要表现者。
辩证论治
气胜行痹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祛风宣痹。369、防风汤加减。
18.1.2痛痹
痛痹又名寒痹。
《素问·痹论》曰:“其寒气胜者为痛痹。”
痛痹是指三痹以冷痛固定为主要表现者。
辩证论治
寒胜痛痹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祛寒宣痹。103、乌头汤加川芎、细辛、羌活、独活等。
18.1.3著痹
著痹又名湿痹。
《素问·痹论》曰:“其湿气胜者为著痹。”
著痹是指三痹以重着酸楚为主要表现者。
辩证论治
湿胜著痹证: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祛湿宣痹。937、薏苡仁汤
加减。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