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2耳蕈
(2022-04-07 08:30:03)
标签:
疾病古方 |
分类: 五管科.口腔科 |
16.12耳蕈
耳蕈又名耳菌。耳蕈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外耳道及中耳的恶性肿瘤。
耳蕈之名出自《疮疡经验全书》;耳菌之名出自《证治准绳》。
耳蕈是因痰火邪毒蕴结,脉络瘀阻,日久恶变而成。以耳部见赘生物,质硬,易出血为主要表现,发生于耳的癌病类疾病。
依据
1、多见于40~60岁患者。
2、发生于外耳道者,早期肿块如黄豆大小,表面皮肤光滑或粗糙如菌,钳除后易于复发,逐渐增大并溃烂,累及中耳、腮腺、外耳道等处,产生疼痛,听力障碍,张口受限,以及肺部或颈淋巴结转移性肿块。肿块溃破后易出血,难愈合。晚期多因肺部或颅内转移致死。
3、发生于中耳者,多有慢性脓耳病史。早期肿块如豆大,表面溃烂,耳内时流脓血,钳除后易复发。肿块不断增大,并向四周扩展,可引起疼痛、面瘫、眩晕、张口困难、颈项恶核,晚期多因颅内转移致死。
4、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
辨证论治
肝郁痰火证:外耳道或中耳新生物,溃烂,易出血或伴耳内流脓血。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疏肝清热、化痰散结。527、栀子清肝汤合691、消瘰丸加三棱、莪术、山慈菇。
其他治疗
1、以44、九黄丹 之类涂肿块处。
2、宜早期广泛切除肿块,并配合放疗或化疗。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
前一篇:16.11异物入耳
后一篇:16.13耵耳16.14耳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