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异物入耳
(2022-04-06 09:46:04)
标签:
疾病古方 |
分类: 五管科.口腔科 |
16.11异物入耳
异物入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外耳道异物。
异物入耳之名出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古代文献中有百虫入耳、飞虫入耳等记载。
异物入耳是因外来异物误入外耳道所致。以耳内不适、异物嵌塞,或伴瘙痒、疼痛、耳鸣等症的外耳疾病。异物分三类:非生物类,如石子、小玩具等;植物类,如豆类、种籽等;动物类,如飞虫、蟑螂等。一般不需要内治,主要根据异物的不同疏不同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取出异物。异物取出后,如见外耳道红肿疼痛,可按16.2耳疮处理。
依据
1、多发生于儿童。
2、常有明确的异物入耳病史。但在小儿有时难以说明。
3、根据异物的种类、大小及滞留的时间不同而有不同症状,如耳内异物嵌塞感、听力减退、耳鸣、头痛、耳痛、眩晕等。
4、检查可发现外耳道异物滞留。
辨证论治
一、动物类异物:以植物油、酒精或白酒、乙醇、地卡因之类滴等滴入外耳道,以粘住、麻醉或杀死昆虫后,然后用镊子,钩取出,或用冲洗法洗出。
二、一般植物类或非生物类异物:用镊子或耳钩取出,耳钩应从外耳道与异物之间伸入异物后再钩出。
三、圆球形异物:如绿豆、玻璃珠之类,用刮匙或耵聍钩,沿外耳道壁与异物间的缝隙伸到异物后方,然后轻轻地将异物向外拨出。
四、质轻细小异物:如纸片、尘埃类异物,可用气球吹气入外耳道,将异物吹出,或用棉纤醮植物油伸入耳道,粘住异物后拖出。
五、细小可浮动之类异物:如蚊、蚁之类,可用注射器将35-39°C温水冲入外耳道,将其冲出。向上壁冲注,用力勿过猛。
六、已经发胀之异物:如纸团、谷物之类,可将其破碎后取出,或滴入95%酒精,使其脱水后再取出。
七、小儿不合作者:可考虑在全身麻醉下取出异物。
预防与调护
1、发现有异物入耳,应到医院取出,不要自行盲目挖取,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或将异物推向深处。异物取出后,外耳道应保持干燥与清洁,以防外邪乘虚入侵。
2、戒除挖耳习惯,以免断棉签、火柴棒等物遗留耳内。加强对小儿的看护,教育小孩不要将细小物体放入耳内。野外露宿者,应加强防护,以防昆虫入耳。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