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脓耳变症
(2022-04-03 07:53:37)
标签:
疾病古方 |
分类: 五管科.口腔科 |
16.8脓耳变症
脓耳变症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化脓性中耳炎颅内、外并发症。
脓耳变症之名出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脓耳变症是指脓耳因邪热火毒壅盛,或邪毒内陷、走窜扩散所变生的病症。常见的有耳根毒、脓耳口眼呙斜、黄耳伤寒三种。
西医论述:脓耳变症也叫中耳的化脓性炎症,可引起各种并发症。感染途径主要是直接侵蚀破坏骨质。绝大多数系慢性胆脂瘤型中耳炎急性发作所致。以男性青壮年多见。致病菌以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混合感染为常见。按并发症的部位可分为颅外、颞骨内和颅内3类。颅外和颞骨内并发症常见的有耳后骨膜下脓肿、迷路炎和面瘫等;颅内并发症常见的有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等。3类并发症中以颅内并发症最为危重,诊断和处理不当,死亡率高,是耳鼻喉科急重症之一。
16.8.1耳根毒
耳根毒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耳后骨膜下脓肿。
耳根毒是指脓耳因邪毒炽盛或失治,邪毒波及耳后完骨,完骨溃腐化脓成痈。以耳后完骨红肿疼痛,触之有波动感,甚至溃破流脓等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依据
1、有急性脓耳或胆脂瘤型、骨疡型慢性脓耳病史。
2、耳内及耳后区疼痛、耳道溢脓突然减少,并有发热、头痛。
3、因于急性脓耳者,可见鼓膜红肿、穿孔小;因于慢性脓耳者,多为鼓膜边缘性穿孔,并见脓液引流不畅,或有外耳道后上壁红肿下塌。
4、乳突区皮肤红肿隆起,耳后沟消失,耳廓向前、下、外方移位,肿处压痛明显;若脓已成,则按之有波动感。若穿溃则脓液不止,形成瘘管。
5、X线照片示乳突炎症或有骨质破坏阴影。
辨证论治
一、毒火犯耳证:病脓耳,耳内流脓突然减少,耳痛及耳后疼痛加剧,外耳道后上方红肿下塌,耳后肿胀,耳后沟消失,完骨部红肿压痛,或有波动感。发热,头痛,口渴,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清热解毒。262、仙方活命饮加紫花地丁、蒲公英、、大黄。
二、正虚毒恋证:脓肿已溃,时溢浊脓不止,疮口淡暗。伴倦怠乏力,口微干,苔微黄,脉弦缓。扶正解毒。314、托里消毒散
加减。
其他治疗
1、初起未化脓时,用醋调357、如意金黄散,860、紫金锭,之类外敷。每日换药一次。
2、脓已成,应即时切开排脓,已自行溃破者应予扩创,并置橡皮引流条或28、八二丹药线引流,外敷357、如意金黄散之类,脓已净,改为257、生肌散外敷。
3、西药用,大剂量抗生素。
4、因急性脓耳引起者,可尽早单纯乳突凿开术;因慢性脓耳引起者可先行切开引流,待急性炎症控制后,再行乳突根治术。
16.8.2脓耳口眼斜
脓耳口眼斜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耳源性面瘫。
脓耳心眼斜之名出自全国高等中病院校讲义《中医耳鼻喉科学》。
依据
1、有慢缓性脓耳现病史。
2、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取非完全性周围性面瘫。如额纹平展消逝,不能抬眉、皱眉,眼裂不闭,用力闭眼时白睛隐露;面部麻木沉重感,呆板无表情,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人中沟方向健侧;口角歪向健侧,笑或露齿时尤其明显,口津时溢,不能自收,闭唇鼓颊时泄气,不能吹口哨,言语欠清晰等。根据病情不同,可能出现有同侧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消失等。若病程已久,可致面肌萎缩,较健侧削瘦。
3、电测听、声阻抗、味觉试验、流泪试验,可明确病变部位。
4、X线检查示有乳突炎症或骨质破坏。
辨证论治
一、水毒(炽盛)证:急性脓耳或慢性脓耳急性发作期出现口眼歪斜,伴同侧耳内疼痛、溢脓,脓液引流不畅,或有耳道深处后上壁红肿下塌。发热,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浑热解毒。219、龙胆泻肝汤加蒲公英、乳香、没药、全蝎、僵蚕、皂角刺。
二、气虚血瘀证:慢性脓耳病程中渐发口眼斜,伴耳内流臭脓;或脓耳口眼歪斜,病程日久不愈。头昏,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淡或有瘀面,脉弦细或涩。益气活血。426、补阳还五汤合 535、牵正散加蜈蚣、银花。
其他治疗
1、取鲜鳝鱼血(或加麝香少许)涂于患侧面部,4-6次/日,每次保留30分钟,亦可取活蟾蜍皮贴患侧面部。
2、将蓖麻子仁杵饼,厚约0.3cm,贴穴位,用纱布固定,1次/日;或用马钱子粉0.3-0.5克撒于风湿止痛膏上贴敷亦可,2-3日1次。取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听宫等局部穴位。2穴/次。
3、取太阳、瞳子髎、颧髎、地仓、迎香等穴位,2穴/次,交替使用,将穴位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在穴位处划“井”字1X1cm大小,渗血为度,然后贴风湿膏药。
16.8.3黄耳伤寒
黄耳伤寒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耳源性脑膜炎。
黄耳伤寒之名出自《赤水玄珠》。
黄耳伤寒是指脓耳因邪毒炽盛,走窜扩散,入于营血,扰乱神明,或引动肝风。以脓耳病中出现剧烈耳痛,头痛,呕吐,发热,头昏,项强,甚至危及生命等为主要表现的厥病类疾病。
依据
1、有急性脓耳或慢性脓耳急性发作现病史。
2、初起畏寒,继而高热,头痛剧烈,喷射状呕吐。病重者可见谵妄、神昏等症及大小便失禁,呼吸异常。
3、有脑膜刺激征及其病理反射,如颈项强直,小腿屈曲,腹壁下陷(舟状腹),腱反射亢进,如抬腿、抬颈、划跖试验阳性。在小儿多有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等症。
4、在病程中可能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口、听力减退、吞咽困难、失声音哑,或肢体瘫痪等症。
5、病变中后期可出现缓脉、血压升高,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或充血。
6、耳科检查可见下列情况之一: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残余鼓膜充血;脓液引流不畅或呈搏动性流出,外耳道后上壁红肿下塌,乳突压痛明显。
7、腰椎穿刺见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混浊,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蛋白含量升高,糖及氯化物减少,涂片或细菌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辨证论治
一、火毒流窜证:高热,烦躁,口渴,面红,头痛如劈,颈项强直。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数。泻火解毒。733、黄连解毒汤加大黄、生石膏、花粉、蒲公英、连翘、皂角刺。
二、热毒内陷证:高热,烦躁,头痛如劈,神昏谵语,口渴。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解毒开窍。821、清瘟败毒饮加减,配服353、安宫牛黄丸
。
三、热盛动风证:高热,头痛如劈,神昏谵语,抽搐,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清热熄风。821、清瘟败毒饮加山羊角、钩藤、地龙,配服353、安宫牛黄丸。
四、阴竭阳脱证:身热骤降,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面色苍白或灰暗,四肢厥冷,神昏谵语,呼吸短促或气息微弱,脉微欲绝,血压下降。固阴回阳。510、参附龙牡汤
合259、生脉散加减。
其他治疗
1、并发于急性脓耳者,应尽快施行鼓膜切开或乳突凿开术,以保持脓液引流通畅。
2、并发于慢性脓耳者,耳科参照慢性脓耳处理,待病情好转后行乳突手术;若内治无效或病情危重者,亦可考虑即时作乳突手术,以抢救生命。
3、西医,肌注或静滴大剂量抗生素,并配合激素治疗,对症处理,如镇痛、镇吐、补液、小量多次输血等。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