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耳疮
(2022-03-28 10:21:15)
标签:
疾病古方 |
分类: 五管科.口腔科 |
16.2耳疮
耳疮又名耳生疮。耳疮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外耳道炎。
耳疮之名出《外科枢要》。《诸病源候论》称耳生疮。
耳疮是因实热内炽,毒火上炎耳窍,或挖耳损伤耳道等所致。以耳窍疼痛较剧,耳廓拒按,耳道红肿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依据
1、多发于气候湿热的季节或地区。
2、发病前多有脓耳、挖耳史,或游泳、沐浴污水入耳病史。
3、耳内疼痛或轻或重,讲话、咀嚼、张口时疼痛加重,或伴耳内作痒。
4、耳前后或臖核肿痛,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耳痛加重。
5、急性者,起病较急,检查见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糜烂,有少许粘脓性分泌物,病变可延及外耳道口,外耳道因肿胀而变狭窄。可伴耳前后皮肤红肿或臖核肿痛。
6、慢性者,病程较长,检查见外耳道狭窄,外耳道皮肤粗糙、增厚,轻度糜烂、结痂。病变可波及外耳道口;若波及耳膜可伴耳鸣、听力减退、光锥消失,耳膜标志不清。
辨证论治
一、风热犯耳证:新病耳痛,外耳道皮肤红肿,无明显糜烂,伴口微渴,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清热。921、蔓荆子散去麦冬、生地,加柴胡、黄芩。
二、湿热犯耳证:耳痛剧,甚则牵引头脑,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糜烂,甚则延及耳道口红肿,耳周臖核肿痛,伴口渴,舌质红胖,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清热燥湿解毒。219、龙胆泻肝汤
加赤芍;大便秘结加大黄。
三、阴虚邪恋证:病程较长,耳内痒痛,或有耳呜、听力减退,外耳道皮肤粗糙、增厚,轻度糜烂、结痂,外耳道狭窄,伴口燥咽干,虚烦少寐,舌质红干,少苔,脉细数。滋阴搜邪。787、清肝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便秘加何首乌。
其他治疗
1、用3%双氧水或淡白醋清洁耳道,再施以其他局部治疗。
2、用氧冰散(氯霉素粉、冰片),或用453、青黛散吹耳。1-2次/日。
3、慢性耳疮,用734、黄连膏 外涂患处,1次/日。
4、急性耳疮,刺同侧耳垂放血十滴,刺1次/日。
5、体针疗,取听会、耳门、翳风、外关、合谷,急性者用泻法,慢性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分钟,1次/日。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