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冯济相本草日记
冯济相本草日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256
  • 关注人气:4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6.1耳疖

(2022-03-27 08:32:49)
标签:

疾病

古方

分类: 五管科.口腔科

16.1耳疖

耳疖又称耳疔、黑疔。耳疖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外耳道疖。
耳疖之名出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在《疮疡经验全书》称耳门痈,《外科正宗》称黑疔,《外科证治全书》称耳疔。
耳疖是因邪热搏结耳窍所致。以耳道局限性红肿疼痛,隆起如椒目为主要表现的疖病类疾病。

依据
1、多发于气候湿热的季节或地区。
2、发病前多有脓耳,或游泳、沐浴污水入耳病史。
3、耳内疼痛或剧痛,甚则牵引头部,讲话、咀嚼、张口时疼痛加重。
4、检查见外耳道外段皮肤呈丘状红肿,外耳道因此狭窄,压迫耳屏或牵拉耳廓时疼痛加重;病程三天以上者,疮顶可有黄白脓点,溃破后流出少许黄脓,或夹有血液,疼痛亦随之减轻。
5、可伴耳前后皮肤红肿、核肿痛。

辨证论治
一、风热犯耳证,耳痛,张口或咀嚼时耳痛加重,耳道外段有局限性红肿突起,顶部无脓点。或伴微发热,舌质偏红,苔薄,脉浮略数。疏风清热。766、银翘散 合 132、五味消毒饮加减。 
二、毒火犯耳证,牵引头脑,外耳道外段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疮顶黄白,外耳道狭窄,耳屏或耳周处亦见红肿、触痛,耳前后署核肿痛。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清热解毒。219、龙胆泻肝汤加赤芍、连翘、紫花地丁、皂角刺;便秘加大黄。

其他治疗
1、醋调860、紫金锭,或用357、如意金黄散 ,外敷疖肿处,耳前后肿痛者亦可以此外敷;或 黄连膏,鱼石脂软膏于疖肿处,2次/日。初起时,亦可涂碘酊于疖肿处, 2次/日。
2、疖肿化脓未溃者,在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小刀刺破,放出脓血,涂734、黄连膏 。
3、刺耳垂放血十滴,或刺少商、商阳出血。1次/日。
4、体针疗,取听会、耳门、翳风、外关、合谷,泻法,不留针,2次/日。
5、口服抗生素,2.5%氯霉素甘油滴耳。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2022.3.22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15.91逆经赤肿
后一篇:16.2耳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