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师:请回复

标签:
转载 |
《老师:请回复》
家教故事:几年前看到一篇文章《老师:请回复》,大意讲:女儿在老师过生日那天,用母亲的手机给老师发了一则短信,祝老师生日快乐。母亲很高兴,夸奖女儿长大啦!可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发完短信,女儿就两眼盯着手机看:5分钟、8分钟、10分钟,一刻钟,女儿失望了,心情由开始的愉悦,到沮丧,进而到愤愤不平。母亲给女儿解释说,给老师发短信的同学很多,也许还没有顾上,你再等等。20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女儿留下一句话:才不哪。老师就是偏心,过年的时候,我和琪琪都给老师发了短信,老师给他回复了,就是没有回复我!说着,哐啷一声,关上门回到自己的小房子里。怎么办?这位母亲很聪明,拿起手机,又给老师发了一条短信,“老师,我的女儿是您的学生,她很崇拜您,今天她带给了您生日的祝福,期待您能给他回复,谢谢”。一会儿,老师回复了,母亲在手机响的同时,赶紧叫女儿,看了来信,女儿的心情一下子阳光了。老师,你的一句回复多么重要!
这位家长就是具有教育智慧的家长!
家教分析:
“看了来信,女儿的心情一下子阳光了。”这意味着什么?
“老师,你的一句回复多么重要!”到底有多重要?
“这位家长就是具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这位家长具有什么教育智慧?
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临床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在其名著《家庭的觉醒》中的分析很有说服力:
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你猜孩子们最想从你那里获得什么?最新款的手机?新鞋子还是名牌衣服?一次迪士尼乐园的旅行?还是顶级私立学校的学费?每个孩子都喜欢买新东西或到超赞的主题公园玩,但是,所有孩子真正渴望的东西是更深层次的,根本不是漂亮的衣服、新潮的电子产品、昂贵的旅行,甚至高昂的学费。我认为,大部分失败的家庭教育,是由于我们对孩子茁壮成长所真正需要的东西缺乏了解。每个孩子都希望问三个问题:我被看见了吗?我有价值吗?我重要吗?
当孩子觉得被看见,认为自己有价值,并且觉察到他们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而获得重视,他们便能感觉充满力量。这种能量会转变成他们对所关注的事物的真正热情。换句话说,他们本性的自爱会通过对生命的热爱显现出来。
孩子能拥有多大的力量,是由我们如何看待他们、如何认识他们决定的。换句话来讲,在孩子成长的这个阶段,我们与他们的联系至关重要。这让他们确信,他们的存在是被肯定的。如果我们过分关注他们的表现、偶尔说过的话,或行为的某些方面,我们将错过时机,不能完成此幼龄阶段父母的首要任务——帮助孩子加强内心的自我认知。一旦自我认知没有建立好,他们便会违背真我,发展出一个替代的假象,即“自我”。
孩子渴望我们尽可能地从最深层次理解他们,我认为那是他们的本我,是他们最真实的存在,在他们还没有“做”任何事之前就存在的那个人。他们指望我们可以从他们偶尔不理性的行为中去芜存菁,看到他们最“原始”的自己。他们需要我们承认他们本性善良,哪怕偶尔他们会说坏话、做坏事。这样,他们天赋的自信就可以坚实扎根,而不被“自我”所蒙蔽(想了解更多内容,请打开链接阅读)。
家教启示:作为家长,读了临床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的精彩分析,弄清故事《老师:请回复》展示的三个重要问题的深刻内涵十分必要。
“看了来信,女儿的心情一下子阳光了。”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们便能感觉充满力量。这种能量会转变成他们对所关注的事物的真正热情。”
“老师,你的一句回复多么重要!”到底有多重要?她的极端重要性在于,“孩子能拥有多大的力量,是由我们如何看待他们、如何认识他们决定的。换句话来讲,在孩子成长的这个阶段,我们与他们的联系至关重要。”
“这位家长就是具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这位家长具有什么教育智慧?答案是,这位家长懂得孩子最渴望的是:“我被看见了吗?我有价值吗?我重要吗?”
故事《老师:请回复》所描述孩子等待老师回复的殷切急切心情,是千千万万孩子与生俱来的内心渴望的真实写照,他们迫切需要归属感、价值感、被重视感、被尊重感,这是孩子优秀做人成功做事的内动力源泉。也是老师和家长赢得孩子教育成功的切入点源动力。
通过满足孩子“我被看见了吗?我有价值吗?我重要吗?”这种强烈的欲望,进而使孩子有归属感、价值感、被重视感、被尊重感,不失时机地热情回应孩子是重要具体措施之一,但遇事与孩子平等商量,倾听孩子的诉求,征求孩子的意见建议也尤为重要,也能很好地达到尊重孩子的目的。比如,纠正孩子过错时这样做效果就较好。当孩子觉得自己被看见、认为自己有价值,并且觉察到他们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而获得重视,他们便能感到充满力量,自驱力满满。当然尊重孩子好像有点放纵的意味,其实不然。比如,孩子要看动画片。我们可以跟孩子商量好,每天晚上可以看20分钟。这么做即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也可以防止孩子看电子产品时间太长影响而视力和休息时间;孩子磨叽不肯起床,可以和小伙伴约定看看谁先到幼儿园,这样自己就有动力起早了;选的衣服孩子不穿,那就让他睡觉前自己选好明天要穿的衣服;总是想要玩具,可以跟他商量比如完成了某个小目标就可以得到,让他体会到成功的满足等等。平等商量既能纠正孩子的过错也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