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批评也可以是甜的(中)

标签:
转载 |
批评也可以是甜的(中)
家教启示:作为家长,通过分享故事《批评也可以是甜的》,在观念上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中“教育”一定是包括“表扬”教育和“批评”教育,它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有机的整体,和表扬教育一样,批评教育必不可少,教育路上,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能完全“自觉”;批评的正反两面的力量极其强大;研究探讨“批评”问题最重要的目的是怎样通过艺术手段或强健心态达到趋利避害。这三方面在“家教分析”中已经做过分享。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建议在下面几个方面共同探讨操作。
30多年来,《正面管教》已经成为了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 《正面管教》的书籍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在美国之外的国家销量超过200万册。
又比如,下面一则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堪称操作范本。柯立芝总统执政时,我朋友在一次周末,应邀到白宫作客。当他走进总统私人办公室时,正好听到柯立芝在向他的一位女秘书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真是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子。”
平常沉默寡言的柯立芝总统,一生很少赞美过别人这次却对他女秘书说出那样的话来,那位女秘书脸上顿时涌现出一层鲜艳的红晕。总统接着又说:“别难为情,我刚才的话,是为使你感到高兴;从现在起,我希望你对公文的标点上,要稍微注意一点。”
他对那位女秘书的方法,虽然稍嫌明显了些,可是所用的心理学却是很巧妙。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称赞后,如果再听到其它不愉快的话,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虚心接受批评。使批评教育收到正面效果,取决于批评者和受批评者双方的努力。不仅要求批评者讲究艺术,而且还需要受批评者能够做到“虚心接受批评”,而且后者更重要。长期以来,面对种种令人纠结的批评教育困境,全国性的大讨论时起彼伏,不绝于耳,不过,多是强调教师的“批评权”、“批评艺术”和学生的“批评不得”,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明确强调如何主动对学生进行“虚心接受批评”的教育。因此,笔者认为2015版《中小学生守则》第五条增添
人们不喜欢批评几乎是与生俱来,但终究它不能算是人性的优点。家长和老师批评孩子的根本目的是弃恶扬善,使孩子形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的性格,不是为了维护孩子的“虚荣心”和“孩子气”。要求批评者讲究批评艺术固然重要和必要,但它毕竟是治标之策,受批评者具有“虚心接受批评”的态度和意识显然更重要,它是治本之策。要使批评起到教育作用,需要标本兼治。
学生犯错受批评时,对外界往往处于戒备、冲动、非理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育学生“虚心接受批评”难度会加大。所以,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批评”的态度和意识,不能总是在学生犯错受批评时被动进行,最好在学生没有犯错误没有受批评时主动进行,做到未雨绸缪。在培养孩子“虚心接受批评”的态度和意识时,老师和家长要做“防疫员”不要做“灭火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