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批评也可以是甜的(中)

(2023-01-11 08:54:10)
标签:

转载

批评也可以是甜的(中)

 

家教启示:作为家长,通过分享故事《批评也可以是甜的》,在观念上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中“教育”一定是包括“表扬”教育和“批评”教育,它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有机的整体,和表扬教育一样,批评教育必不可少,教育路上,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能完全“自觉”;批评的正反两面的力量极其强大;研究探讨“批评”问题最重要的目的是怎样通过艺术手段或强健心态达到趋利避害。这三方面在“家教分析”中已经做过分享。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建议在下面几个方面共同探讨操作。

  先夸夸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在孩子犯错时,我们不妨像巴贝姆巴族人那样,先夸夸孩子的优点与长处,肯定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充分的信任与赞赏,然后再巧妙转移到所犯错的事情上。”也就是说批评要讲究艺术。教育家的深入研究结论和无数类似的成功家教案例反复证明,故事作者为我们建议:“以‘赞美’的方式来感动犯错者的心灵,通过表扬犯错者的善行与优点,使其明白他是很优秀的,并使其铭记所犯错误,积极改正,不要破坏自己在族人心目中的良好印象”。这种批评方式确是行之有效且被广泛运用的,用人的优势确实能够克服劣势。比如,美国教育家尼尔森在其名著《正面管教》中认为:“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重复一下: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这是父母和老师们最难以理解的一个概念。我们太习惯于用惩罚、说教以及其他形式的责难、羞辱和痛苦来促使孩子做得更好了。”

 

[转载]批评也可以是甜的(中)

30多年来,《正面管教》已经成为了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 《正面管教》的书籍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在美国之外的国家销量超过200万册。

又比如,下面一则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堪称操作范本。柯立芝总统执政时,我朋友在一次周末,应邀到白宫作客。当他走进总统私人办公室时,正好听到柯立芝在向他的一位女秘书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真是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子。”

平常沉默寡言的柯立芝总统,一生很少赞美过别人这次却对他女秘书说出那样的话来,那位女秘书脸上顿时涌现出一层鲜艳的红晕。总统接着又说:“别难为情,我刚才的话,是为使你感到高兴;从现在起,我希望你对公文的标点上,要稍微注意一点。”

他对那位女秘书的方法,虽然稍嫌明显了些,可是所用的心理学却是很巧妙。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称赞后,如果再听到其它不愉快的话,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虚心接受批评。使批评教育收到正面效果,取决于批评者和受批评者双方的努力。不仅要求批评者讲究艺术,而且还需要受批评者能够做到“虚心接受批评”,而且后者更重要。长期以来,面对种种令人纠结的批评教育困境,全国性的大讨论时起彼伏,不绝于耳,不过,多是强调教师的“批评权”、“批评艺术”和学生的“批评不得”,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明确强调如何主动对学生进行“虚心接受批评”的教育。因此,笔者认为2015版《中小学生守则》第五条增添 “虚心接受批评”的内容,是切中时弊,打中软肋。那么如何主动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批评”素质呢?下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想法和做法与广大家长分享。

人们不喜欢批评几乎是与生俱来,但终究它不能算是人性的优点。家长和老师批评孩子的根本目的是弃恶扬善,使孩子形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的性格,不是为了维护孩子的“虚荣心”和“孩子气”。要求批评者讲究批评艺术固然重要和必要,但它毕竟是治标之策,受批评者具有“虚心接受批评”的态度和意识显然更重要,它是治本之策。要使批评起到教育作用,需要标本兼治。

学生犯错受批评时,对外界往往处于戒备、冲动、非理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育学生“虚心接受批评”难度会加大。所以,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批评”的态度和意识,不能总是在学生犯错受批评时被动进行,最好在学生没有犯错误没有受批评时主动进行,做到未雨绸缪。在培养孩子“虚心接受批评”的态度和意识时,老师和家长要做“防疫员”不要做“灭火员”。

笔者在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做过21年班主任,在主动进行“虚心接受批评”教育方面做过一个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每接一个新班,学生必须首先做一道选择题:甲乙两个学生同时都做了错事,并且都是屡犯,班主任都清楚地知道,结果班主任仅严厉批评了甲而没有批评乙。你认为班主任可能对谁不公平? A、甲;B、乙;C、不知道。答:( )。统计结果显示,选择A选项的占35%40%,选择B选项的占50%左右。然后从选择AB的同学中分别选出代表说为什么这样选?选A的代表:“甲乙都犯错了,应该都受到批评,只批评甲不批评乙,是老师厌恶甲、偏爱乙,这对甲不公平。选B的代表:“甲乙都犯错了,应该都受到批评,只批评甲不批评乙,是老师重视甲、想放弃乙,是对乙不负责任,这对乙不公平。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学生们没有犯错的状态下进行的师生探讨,与谁都没有利害关系,然后师生再深入探讨,此时大家所处的状态都不是“戒备、冲动、非理智”状态,很容易就达成共识:正确答案应该是“B”,老师不批评谁是对谁不负责任,是对谁不公平。实践证明,这种主动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明显提升学生对批评和“虚心接受批评”意义的识辨能力,具有变要我“虚心接受批评”为我要“虚心接受批评”的功能。进而明显提升学生“虚心接受批评”的自觉性。有的老师将这个测试给自己的孩子做,效果也不错。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