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批评也可以是甜的(上)

(2023-01-06 08:47:42)
标签:

转载

批评也可以是甜的(上)

    家教故事: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人们至今保持着一种古老的仪式: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时,族长便会让其站在村落的中央。这时,整个村落的人都会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教训”他。

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他曾经为部落做过的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且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美,语气还要极为柔和。整个赞美仪式,要持续到所有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其间,任何人都必须只说优点,不说缺点。

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报纸上读过的一则小故事。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把她心爱的小狗“贝贝”带进了一家商场,该商场严禁携带小狗入内。当小女孩发现墙上“严禁携带小狗入内”的警示牌时,自知犯了错,便乖乖地站好,紧张地看着迎面走来的商场保安,等待想象中的“狂风暴雨”的批评。不料,保安却笑眯眯地问她:“这小狗多可爱啊,它叫什么名字呢?”小女孩怯怯地轻轻回答:“它叫贝贝。”保安又笑了笑,摸着小狗的头说:“亲爱的贝贝,你怎么糊涂了?我们这儿是不准小狗带小女孩进来的,不过既然来了就不为难你了,但离开时记住,千万别忘了带走你身边的这位小姑娘哦。”

两则事例虽然内容不同,但却共同阐述了一个道理:面对犯错者,间接、委婉、智慧的“批评”,或许更能使其发自内心地意识到所犯之错并加以改正。前者以“赞美”的方式来感动犯错者的心灵,通过表扬犯错者的善行与优点,使其明白他是很优秀的,并使其铭记所犯错误,积极改正,不要破坏自己在族人心目中的良好印象;后者则以“转嫁”的方式来安抚犯错者已意识到错误的内心,通过“批评”小狗的糊涂,既让犯错者意识到错误,同时又没有点破,很好地舒缓了犯错者紧张的内心。

在幼儿犯错时,我们不妨像巴贝姆巴族人那样,先夸夸孩子的优点与长处,肯定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充分的信任与赞赏,然后再巧妙转移到所犯错的事情上;也可以像保安批评小女孩那样,用委婉的方式让幼儿知晓他们所犯的错误。总之,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感受与自尊,考虑到幼儿成长的个体特征,自觉地把批评当作一门学问和艺术,自觉地去学习、探究,不断地改进批评方式,以期能真正发挥批评的教育作用。(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梁伟)

家教分析:故事《批评也可以是甜的》曾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等国家级著名主流媒体刊载,也在《百度》《豆丁网》《新浪网》等众多网络媒体反复大量转载。之所以被如此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不仅仅在于强调“批评也可以是甜的”,更在于“批评”这个教育话题令无数家长和老师纠结,故事作者将它提出来引发家长、教育者加以特别关注、进行深入探讨和分享异常必要和重要,是切中了教育的热点、难点、痛点、要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起到给众多处于家教困境中的家长传道、解惑的作用。

首先,批评教育不可少。就像人不可能不得病一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得了病不治疗不行,类似的,有了过错也必须批评教育。通过批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是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否则,若不能从小通过及时有效地批评,纠正孩子的过错,就会逐渐养成恶习,就可能造就“学习不好的次品,身体不好的废品,品德不好的危险品,心理不健康的易爆品。”所以,批评教育永远都不可或缺,都不可被怀疑忌讳。古今中外,小到婴幼儿、中小学生、家长老师等个人,大到组织、政党和国家无不如此,这是高度共识。比如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结合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其中就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比如,迫于“批评教育”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最新版《中小学生守则》较旧版专门增添了“虚心接受批评”的内容。

其次,批评的力量极其强大在我们的漫漫人生旅途中,会经历很多次的过错和失败,而伴随过错和失败而来的是“批评”。批评有时是强大的动力,有时也会形成强大压力。当你把它归位于动力时,它会激发人向上的欲望,让人忍辱负重、知耻而后勇,它会带你走向成功。在个人层面,比如史上的韩信“胯下之辱”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更何况大部分批评都是良药忠言。在国家层面,笔者总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批评与自我批评”功不可没,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从胜利走向胜利,具有最接近伟大复兴的今天,与共产党是一个重视用“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坚强的“自我完善”的党密切相关。当你把批评归为压力时,轻者就会使你发挥失常,走向失败,重者它就是毒药一不小心会毁了人的一生。比如河南某位老师因批评学生上课带手机,被学生家长殴打;又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使孩子任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很低,遇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就可能自杀。现实中类似现象造成家长受到法律制裁,老师、学生失去生命的悲剧屡见报端。批评具有正反两面强大力量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研究探讨“批评”问题最重要的目的是趋利避害。也就是让“批评”发挥其强大的正面力量,避开其不利的一面。首先,“批评教育”是否产生正面效果与批评者的批评艺术相关。比如故事中巴贝姆巴族人和商场保安的那种“面对犯错者,间接、委婉、智慧的‘批评’”。若批评者讲究艺术,就会使受批评者有“良言一句三冬暖”的感觉,就会产生“批评也可以是甜的”效果,“或许更能使其发自内心地意识到所犯之错并加以改正”。讲究艺术的批评多适用于善意的批评和对少年儿童的批评。

其次,“批评教育”是否产生正面效果,取决于受批评者对待批评的心态,而且是最关键的。现实中的批评不免有善意和恶意、艺术和不艺术之分,当人们以积极心态面对批评时,不论善意还是恶意,艺术还是不艺术都可能产生正面效果。善意(包括不怎么艺术的)的批评总会被认为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进而“虚心接受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善意的批评就会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之目的;面对恶意的批评也会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应对智慧: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若有如此心态,恶意批评则会产生“卧薪尝胆”之效果,不仅不能轻易就被困难所打倒,而且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