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心得】《追求理解的音乐单元教学设计》
(2022-03-28 13:14:3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心得 |
《追求理解的音乐单元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作者:澄阳小学 马菁菁
寒假中,认真研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让我受益匪浅。我反复阅读了本书有关“教学目标”中的章节,深刻反思了教学目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书中提到,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我觉得,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回归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示灯,教学目标指到哪,课堂教学的列车就开到哪。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明确、归纳总结是否清晰,直接指引着教学过程开展的顺利与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不好。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便把握不准确,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便很容易陷入混沌状态。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它的“三导”功能
我把本书作者提到的教学目标的功能概括为“三导”:
(一)导学
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充分分析学情,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一定要具体、明确,有导向作用。
(二)导教
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教师的教学步骤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教学活动既要易操作,又要保证班级纪律。
(三)导测量
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做出量化、可视、具体的规定,为诊断性测试和阶段性学科质量监测提供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一旦教学活动有了科学、合理、具体、可操作、易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衡量标准,以此进行“逆向设计”,教师的课堂便有了“指挥棒”,学生的学习便有了较为明确的导向,教学质量评估的“命题者”便有了可参考、可衡量的具体测量标准。所以,教学目标越细致、越具体、越一目了然,教师的教学就越有侧重点,学生的复习就越简单,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就越清晰,整个的教学过程便越流畅。
三、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缘起于对学生“源头”的关注缺失
(一)将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
在我们如火如荼开展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将集体备课分为全册备课、模块备课和单元备课。通过阅读本书,我们知道,对小学音乐而言,课程目标是整个小学阶段音乐学习者需要达到的二级目标,以及学生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需要达到的分级目标。而教学目标,则是更细致的模块、单元的话题、功能、情感等具体的目标。二者是统领关系、总分关系,决不能混为一谈。
(二)关注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忽视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
在传统的应试模式下,教师备课中的教学目标基本约等于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目标,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目标意识是缺失的。这样一来,学生只有见到试卷才会两眼放光,学生成了“书呆子”。而对于语言背后的历史演变思考呢?对于文化背后的教育性思考呢?对于不同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理解与接纳呢?我们的教育,在很多年的发展中,正是缺失了思维与文化,才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我们的基础教育才错失了很多与更高端的学术接轨的良机。
读书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保底不封顶”,才能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水平与能力的源头得到发展。
这个假期我认真研读了《理解为先模式》这本宝贵的书,深刻全面的理解了理解为先这一模式,不仅充分意识到了自己在理论上的欠缺,同时对课程的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一开始可能会觉得这些较专业的语言难以理解,但是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对给出的教学实例进行对比,,我开始慢慢的理解这样的模式。
书的前半部分分为了八个模块,由浅到深的讲解了理解为先模式,以及如何运用这一模式进行单元教学。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什么是理解为先模式,也就是UBD,一共有八项基本原则。UBD是一种一撰写课程计划为目的的思考方式,并不是一种刻板的“施工”项目或者处理性方案。在这八点中,有一点我十分受益,有效的课程是“以终为始”来开展设计的,也就是常说的逆向思维。初次听到这个思维时候我就大为震撼,以往我们总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甚至自己学习的时候也是这样,从没有自己规划好学习的目标,看似按部就班实际杂乱无章。理解才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因为定制的标准或者是为了提供分数的目的。我不仅联想起这样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也应对了后面模块五中,不同学习目标中的迁移(T)。
书中提到了两大单元规划中的误区,概括起来一是常见于中小学的为了课堂活动而活动即无重点,易混淆,二是常见于中学和大学阶段只依照教材来教,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规划,合理安排内容。其中第一点也是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犯的错误,当一节课课堂不够丰富时,就想发设发加入一些活动,让课堂看起来很丰满,孩子们一直参与其中,但往往忽视了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这些看似花哨的活动是否真的有意义。
理解为先模式也有一个可以追溯的模板,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确预期学习结果。理解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目标,实现迁移是长期目标,掌握知识是短期目标。
第二阶段:确定恰当的评估办法。采用怎样的证据可以最大限度的证明学生已获得阶段一规定的知识,技能和理解水平。
第三阶段:规划相关教学过程。规划最合理的学习经验和必须的教学和活动。
书本的12至13页提供了一份优秀的单元学习设计所需要掌握的条件,通过对比自己以往的教学,我发现了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也明白了为什么一些教学设计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理解了这样的模式以后,我们要从哪里下手,本书也给了很好的指南,在模块三中,通过不同的定位来确定自己的设计方向。
从模块四开始就深入细致的介绍了如何去进行教学设计,每一个模块后都有自我评估,为自身的设计提供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当然想要达到优秀的教学设计,也不能简单的只通过这些自我评估来评价,正如书中所说在第二阶段的评估办法中也是需要多种形式,多种证据来体现的。
在书的第二部分,则列举了常见的一些误区,我通过对比反思发现很多错误也出现在了我的教学设计中,更好的帮我纠正。
通过假期的阅读我对理解为先模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面对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设计时也有了一定的思路与方向,我还将继续反复阅读本书,更加熟悉直到能很好的掌握。
《理解为先模式》 阅读心得
作者: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 干娅婷
初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理解为先的教学模式其实不是很了解,之前有略微的搜查过,但也不是很明白。这本书并没有看完,看了一大半,前面6个模块。说实话,确实有一些拗口,有些章节确实需要反复多次的区研读,至少模块2我倒是看了三遍,才有些粗粗的了解。
UbD的教学设计思路为先定预期的目的和重点、再是恰当的评估方法、最后是设计整个教学活动。这种逆向的设计,首先确认:预期的结果是什么?从学出发、预期的技能结果是什么。长期的理解性目标要影响短期的内容教学和评估。其次阶段二:什么样的证据,可以证明达到单元目标。阶段三:基于目标和证据,如何实现结果。通过这样的要求,能让教学者在设计时做出更优化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理解为先指的是一种注重理解,重视迁移的一种模式,和如今的教学模式相比,它是有许多的优势在的。它注重学生长期性习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双基以及最终的理解都有要求,最后需要在新情境中学会应用,这样才能说学生真正的理解,反观如今自己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简简单单获得了实时性知识,学生只是能简单的重复,解释含义,能唱会一首歌曲。但是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红星歌都是用附点节奏,而不是二八节奏。他们能唱会,可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所以只能说学生是浅浅的获得了知识,但是没办法得到深层次的理解以及最重要的迁移,如果老师布置了创新的作业,如:运用到我们之前学过的乐理知识和符号,如:连音线,延音线,三连音、附点节奏等,创编一首简单的节奏以及歌曲。学生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有很多在课堂上的无效行为。我为什么要把切分节奏作为重难点来解决,1:学生确实不容易唱好这个感觉。2:《跳吧跳吧》,这首歌曲作为一首舞蹈韵律感比较强的歌曲,使用这种改变强弱,改变正常节奏感的音型之后,舞蹈和跳跃的感觉就加强了。学生在学习了这个切分音之后,在今后碰到这个节奏型是需要自主能力去把他演唱正确的,这就是长远的、深层次的迁移。也是UBD模式中比较重要的M(理解意义)和T(迁移)。
《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指南(一)》读后感
作者:澄阳小学 汪成瑶
近段时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单元教学理念慢慢渗入到音乐教育中,于是在推荐下拜读了这本书籍,希望可以提升我对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解。理解为先教学设计模式即UBD在此书中共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阶段二:确定可接受的任务、阶段三:规划相应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UBD里设计的基本单位是单元而不是单课,单元整体教学也是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通过一段时间的观看,我发现单元教学复杂深奥,牵扯内容甚广,目前还是不能理解全部内容。所以我做了阶段性的看书计划,目前这本书籍结合学科特点,深入挖掘理解为先教学模式中的阶段一。以下是我对阶段一的学习心得:
在书本中有研究者实际采访内容,通过内容我发现被采访教师将阶段一:明确预期学习成果贴合到自己教学中的文本主题,对于学生的实际教学作用并没有做到一定的衍生。我想这也是当代大部分教师对于单元教学设计理念的一个误区,将教学框架局限在本单元中并且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功能作用。单元整体设计遵循的是“整体→部分→整体"的逻辑,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要首先“明白为什么要学(整体)",然后再“按需要学习各部分(部分)",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整体)",而以往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整体。整体是贯穿部分之间的线索,有了这条线索,后面的部分才有了学习的意义。结合我最近上的一节公开课《小鞋匠》,我想阶段一我并没有很好的完成。这节课我的预期结果是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从而能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标单元整体设计的逻辑我只完成了部分→整体。学生在一节课中是无法做到通过一首歌曲就能达到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所以首先要做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劳动,歌曲中人物劳动是是怎么样的?结合学科特点承上启下达到单元整合从而达成“整体→部分→整体"的逻辑,所以我觉得阶段一明确与其教学成果在音乐学科教学中可以运用到逆向逻辑思维。在《小鞋匠》这一课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喜欢劳动,主动劳动,在日后的生活中唱起劳动的歌曲。所以在这节课中首先要学会歌曲,在歌曲教学中带领学生感受和体验小鞋匠的劳动,挖掘角色属性,让学生明白小鞋匠喜欢劳动的原因。在一年级中学生也曾学习过劳动的歌曲。最后将逆向思维思考内容融合这就组合成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遵循的逻辑。
以上就是我对阶段一的理解,因为《小鞋匠》很熟悉所以结合阶段一理解起来比较能理解与运用,但是音乐课不只这一课,还是需要花时间不同的学习探索,争取早日熟练运用实践在自己的教学中。
《理解为先模式》读书心得
作者:澄阳小学 顾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