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2016-05-09 18:50:33)
标签:

文化

园林

杂谈

分类: 园林游------上海篇
                                                           上海古漪园
       古漪园位于上海嘉定南翔镇,初由南翔籍河南通判闵士籍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  后由嘉定竹刻家,盆景名家朱三松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的规模营造。 后园归嘉定名士李流芳之侄贡生李宜之,然崇祯十七年(1644),江南发生著名的“奴变”,李氏全家被杀,园因此没落。之后又归陆、李两姓。清乾隆十一年(1746),又易主苏州洞庭山人叶锦。叶锦于翌年春起,重葺并拓地增筑幽赏亭等建筑,于次年秋落成,园扩建至27亩,因惜园之古,同时改名“古猗园”。乾隆五十三年,里人劝募捐置州城隍庙,古猗园遂为庙之灵苑。在猗字后加三点水,易名为“古漪园”,表明泽被众生。成为寺庙园林。清嘉庆十一年(1806),又募款修葺。清同治七年(1868)复修时添丰乐亭。
       民国21年(1932),国内建筑被毁于“—·二八”之役,假山倒坍,花木枯败。翌年四月,诸乡绅60人募款6000元,雇工鸠材,予以兴修。柳带轩、鸳鸯厅、书画舫、浮筠阁等,均落地重建。竹枝山顶之补阙亭(一名缺角亭),亦建于此时。越4年,1937又遭日寇轰炸,除补阙亭外,几成废墟。民国35年,里人募款700万元,重建南厅、白鹤亭、书画舫。1947年,新建微音阁。
       1957年3月,南翔镇集资5807元,修缮古猗园。于当年10月1日竣工开放。1958-1959年,市拨款13万元,建北大门,开挖占地15亩的鸳鸯湖,架九曲桥,湖南筑南山,重建竹结构的浮筠阁,又将原南翔寺的一对唐代经幢和一座宋代石塔(普同塔)移置园内,园基扩展为87.5亩。1962年新建梅花厅。1967年,更名为南翔公园,园中部分建筑被破坏。1973年,重建鸢飞鱼跃轩及小松冈假山。1974年,重建白鹤亭。1975年,重建南厅、补阙亭。1977年,重建浮筠阁为水泥构建。复称古猗园。1978年,市拨款28万元,重建绘月廊、柳带轩。1979-1983年,市拨款78万元,新辟松鹤园,建鹤寿轩、逸野堂、幽赏亭和南大门仿砖雕照壁,上塑“白鹤南翔”及南翔寺旧观。1985-1987年,市拨款60万元,扩建“青清园”,占地33亩。 
       古猗园之后近二十年内又经历多次改扩建。2009年最后一次改扩建,古猗园自向东扩22.57亩,扩建部分以竹为主,同时对设计了曲溪鹤影、幽篁烟月、花香仙苑等景区。 
       上海五大名园中, 古猗园保留旧园风貌最少,现代公园元素最多。但总体还有明代园林疏朗寥廓的特征。
      “ 古猗园”的名字,取《诗经。卫风。淇奥》“绿竹猗猗”之句意,融嵇康《琴赋》“微风余音,靡靡猗猗,余音袅袅”为一炉而得“猗园”名。 
       如今的古漪园可分为“花香仙苑”“ 猗园”“戏鹤池”“曲溪鹤影”“幽篁烟月”五片景区。
       “古漪园”之南门为牌楼式样,左右有一对石狮子,原为城隍庙前的护卫。进门就见一石影壁,建于1981年,其上浮雕讲述的南翔镇的来历,南翔古名槎溪,梁武帝建国的时候,南翔还只是一个荒凉的乡村。一天,当地农民在耕地时挖到一块一丈多长的大石块,石块一露地面,就有一对丹顶鹤在石块上空盘旋,落到石块上歇脚。一个叫德齐和尚认为这里是一块佛地,决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说来也怪,每天白鹤飞往哪个方向,哪个方向就有人来献款,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不久就筹集到一大笔钱,破土动工建造寺院。505年(梁天监四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成镇,便取名南翔。这就是南翔镇的来历,“古漪园”中有许多表现此内容。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入园处较为开阔,为“花草仙苑”区域,石影壁之后为大草坪,现代味很浓。草坪南有一亭名为“南亭”,
亭设基座,有一联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大草坪之西甚至还有儿童乐园,完全是现代公园的作法了。而草坪之北为“鸳鸯池”,是解放挖掘,面积很大,是全园中心湖区,湖中建有六角“湖心亭”,两岸接以九曲桥,景色如画。
       “南亭”以东,为“幽篁烟月”及“曲溪鹤影”两区,均为解放后新建。
           渡九曲桥便可来到“戏鹤池”与“猗园”区域,两区并无明显界限,只是”猗园“为古园区,成园为明代,而“戏鹤池”则古,近皆有。“九曲桥”之,冈阜隆起,苍松翠柏掩映其上,山冈名为“竹枝山”,是为纪念明代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而名,以其谐音而命之。山顶建有一亭,亭平面四方,当地居民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建造一座纪念亭以志国耻。1933年4月,当地爱国志士六十人带头集资建亭。方亭建成后仅缺东北一角,象征东北三省的沦陷。建亭之后,人们将它命名为“缺角亭”,又名“补阕亭”,意为缺角志耻。高悬于亭内的“缺角亭”三字,由著名书法家胡问遂题写。缺角亭飞 翼凌空,色调柔和瑰美,七彩俱全。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竹枝山以北,便是“戏鹤池”,池之北为“浮筠阁”,面阔三间,歇山顶,贴水而建,如浮萍飘浮在水上,三面石栏围护,阁原为竹制,似更见轻盈。月洞门框入竹枝山小径,可堪入画。山南有“南厅”,自成院落,砖雕门楼,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 的明代庭院。造型朴实精致,原是昔日园主书房兼卧室。院外置唐代经幢。抗战初毁,后几经修葺,仍保持原貌。院墙石刻“南厅索契图卷”,描述明清交际“奴变”惨剧。因李宜之全家在此被杀,故此厅又名“难厅”。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戏鹅池”乃因池内有白鹅成群,嬉水游弋而的名。池西边的白鹤亭是为了纪念"白鹤南翔"而建,是园中最古老名胜建筑之一。相传梁天监年间,常吸引一对白鹤栖息于此,一位德齐和尚路过此地,认为白鹤祥舞乃佛地之兆,因此于天监四年(即公元505年)建成一座佛寺,落成当天白鹤便向南飞去,故题寺名为“白鹤南翔寺”,此地也因寺成镇,取名为“南翔镇”。 白鹤亭顶端白鹤停立,亭旁池中竖有一块高大的石碑,石碑上刻诗一首:“白鹤南翔去不归,唯有真迹在名基;可怜后代空王子,不绝薰修享二时”。
      “白鹤亭”南为“小松岗”,是清代咸丰年间小刀会秘密活动据点,岗上筑黄石虎头崖,北卧湖石龙吐珠,形成龙腾虎跃之势,于冈上四望,四面皆成景。池北有不系舟, 不系舟又名石舫,建于明代,它原为园主的书画舫。吴中书法家祝枝山特为之手书“不系舟”三字。后遭毁坏,由清代名医和鸿舫重题。舟上有清末进士廖寿丰撰书的一副对联:“十分春水比檐影;百叶莲花七里香。”与池南之“浮筠阁”成对景。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戏鹅池”畔,北有不系舟,南有“浮筠阁”与隐身山巅的“补阙亭”,西有蜿蜒的“小松岗”,湖泊荡漾,水湾深远,竹丛错杂,楼台稀疏,空间纯净寥廓,为园中景观最佳处之一。
    “戏鹅池”之四周与明时旧古琦园相接,“补阙亭”以东,过桥来到“梅花亭”前,厅面阔五间,窗格,铺地皆为梅花。四周植有各式梅花,有楹联:“池馆清幽多逸趣 梅花冷处得香遍。”为 陈从周题书。厅前一对龙柏,苍古虬劲。厅原建于清康熙54年(1789年),毁于1937抗战期间,1962年复建。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梅花亭隔路为“春早亭”与曲廊------梅花碑廊,碑廊以东为“曲溪鹤影”区域。向西可达“微音阁”,微音阁建于1947年,高十米,两层,下层为滴水阁,红门窗,白粉墙。左中亭与廊相接。阁内悬《微音阁记》,记录着微音阁的历史。微音阁前的唐经幢是,建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建成,历时八年完工。此经幢高约十米,仰莲基座,四大天王坐立其顶,典型唐代雕饰风格,为园内最古之宝物。
    “绘月廊”接“微音阁”,歇山顶,有月洞门,为曲廊,内中灰塑窗棂皆精美,地面为八卦太极图案。从廊中南望,戏鹅池周遭景致尽入眼帘。“绘月廊”西端为“柳荫轩”,轩南临水面,为水榭形制,跨于水面之上,前出檐廊,漏窗为荷花图。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戏鹅池”以西临池建有“鸢飞鱼跃轩”,面阔三间,歇山顶,临池处开敞,另一面则为粉墙月洞。立门前向东远眺,有青山亭阁,错落有致;入门凭栏,一泓湖水明洁如镜。轩之北为“逸野堂”,为旧园的主体建筑,系园主接待宾客的场所。堂名“逸野”,表达了园主平静安逸的生活追求及隐逸为高的思想境界。此堂初建于明代,1937年毁于战火,1980年重建,因初建时以楠木为柱,且四面道路相通,登堂可览全园之胜,故俗称“楠木厅”、“四面厅”。厅四周铺地也为精品。清代沈元禄《猗园》中有记载:“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堂后植桂,中秋赏月,庭中桂香,疑身在广寒宫中”。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堂外“逸野堂”三字匾额由著名书法家唐云所书,拾阶走入堂内,抬头可见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题额“华岩墨海”,反映了当时文人相聚的盛况。 逸野堂前对植盘槐,系明代建园时期的遗物,抗战时一株被毁,后补植,北侧一株是上海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古盘槐。
       堂之右立有五座石峰,似五老人曲背作聆听状。传说天宫中龙,鹤,鹿,鸢,鹅五仙深感上天寂寞而于中秋夜来到“逸野堂”,见人间美景,不思归,在园中滞留。环立聆听不远处“微音阁”传来细微的音乐之声,形态酷似。堂之右,于“鸢飞鱼跃轩“中间,建有一玲珑假山,名为”小云兜“,湖石为之,叠石技巧颇见功力,有蹬道可盘旋,中有谷壑可穿行,从洞中走出,来到堂后,桂花树丛浓密,堂前又有一廊相围,廊名曰”泉香廊“,延伸至”鸢飞鱼跃轩”之后。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这一带全以“逸野堂”为中心,堂南正对湖石假山,山内构洞,山上建一六角亭,为“幽赏亭”,与”逸野亭互为对景。堂之北有“春藻堂”, 堂歇山顶,粉墙围院,墙为龙墙与漏窗的结合。堂内木刻“二龙抢珠”十分醒目。“春藻堂”以西以北,有一组长廊院落,为全园的北门,建筑为“水木明瑟”堂,“藕香榭”“半凤亭”“孕清亭”,构图者有葫芦,书卷,宝扇,宝瓶,窗式有道家八宝,鹊石竹图,梅鹤图,门洞为葫芦形,令人目不暇接。却与古园关联不大。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逸野堂”一带是古园的中心,与“戏鹅池”同为园中精华,“小松岗”“竹枝山”为平岗小阜,“戏鹅池”为水,山水相依,而“白鹤亭”“鸢飞鱼跃轩””逸野堂“”浮筠阁“一众建筑尺度均不大,更突出了山水景观,自”逸野堂“望出,碧波荡漾,松冈逶迤,冈外山迢水远,也觉景物纷然,深远不尽。为园中古意犹存之处。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戏鹅池”“逸野堂”以东为“曲溪鹤影”景区,为解放后新建。如果“戏鹅池”一带为山水对话,这里就是民俗民谣的体现了,便是以“鹤”为主题了,“梅花碑廊”以东有一个园中园,为“花神殿”,也即是盆景园,殿面阔三间,外连长廊,殿前空地摆放盆景。殿右侧有四方小亭,黄石叠瀑。以水道与外相连。
      “花神殿”以南有一小山岗,冈上建“双鹤斋”与长廊,框景中有瀑布如练。山岗下就是松鹤园,山坡上植满苍松,有白鹤举步其间。松鹤园有水有岛,水中有荷花,荷花中立一塔,为“普同塔”,是古猗园最古老最珍遗文物之一,建于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原系南翔镇云翔寺九品观荷花池中的石塔,高约一丈,六面七级,腰束莲花瓣,塔柱镌如来佛像,雕刻精美。塔正对“鹤寿轩”,轩体轻巧,为明代样式。有一月洞为寿桃模样。出轩东有“柳荫桥”与“龟山”相同。桥为重檐廊桥。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龟山位于“龟山湖”中,山高7米,面积5亩,山顶有石龟,龙头鬼身,为赑屃,所驼之碑,以寿字成“一百岁”三字,碑后为百寿图。演绎长寿之主体,外罩一亭,名为“翔风阁”。从此平台往西北去,来到“翠霭楼”,也是一园中园,门楼砖额“艺苑”二字,“翠霭楼”也称“玩石斋”,楼高高13米,分上下两层,全木结构,二楼中央飞出一阁,凸面华美壮丽。楼檐两边飞檐斗拱,雕二龙戏珠。整个窗面开阔,细格斑鳞,鬼斧神工。原为上海南市打唱台。楼内现展出百余件颇具艺术价值的奇石,盆景。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曲溪鹤影”以东的“  幽篁烟月”成园更晚,是以《诗经》的“绿竹猗猗”为要旨了,首先,进入的是这一区域的“清青园”,建于1984年,占地30余亩,广植绿竹,除明代建园时就有的方竹、紫竹、佛肚竹外,园内还有小琴丝竹、凤尾竹、黄金间碧玉竹、孝顺竹、哺鸡竹、龟甲竹、罗汉竹等,在绿竹中建有“荷风竹露厅”,“君子堂”,“观月台”等,竹与石相结合,形成竹石立体画。丛竹三五成群,配以曲折道路,构成了“竹径通幽”的景观,竹与建筑、小溪相结合,运用各种手法,创造了自然、宁静、幽美的空间,突出了以竹造景,使古猗园的园名与园景相统一。青清园内植竹30多种,属江南园林罕见。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清青园”之东,又是山水对话的格局,内有两座大型湖石假山,呈南北对峙状态,中部四周为亭台楼阁水榭,南部假山山石多为横跨,山体入水,山下石洞也大半入水,山势绵延,似丘陵,山后广植绿竹,山顶有一笠亭,名为“猗猗”,和诗经之意。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隔水相望为“廋影碎月轩”,轩体开阔,前出平台,一侧为“秋水榭“,水池中间有曲桥相连,桥中设有六角亭,桥前水中立有一赏石,品相上佳。水流弯弯北向,过平板石桥,见一小榭,名为“醉雨亭”,亭下水中有一对珍贵的黑天鹅在游动。
      “醉雨亭”以内有一小院,北为“廋影碎月轩”,东为“不可无竹居”“幽篁烟月”等一组廊榭,向北主体建筑为“石韵馆”,隔水对望,又有一座湖石假山,山石多竖立,下构洞穴,纵横交错,是写仿崇山峻岭之作,山顶有一方亭,名为“怡翠亭”,临水处,建有三桥,曲桥拱桥,形制各有不同。东部以“竹外一枝轩”与外相连。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园林游------上海古漪园

       这一区域全为新作,水准尚佳。
       古“猗园”的名字,从“绿竹猗猗”的意境中得名,以竹为主是古猗园的传统特色。古猗园的园林布局设计以及叠山、莳花均出自明代嘉定著名竹刻、盆景艺人朱三松之手。在古猗园的屋前宅后、石旁路边、临水驳岸以及粉墙边角等处常常点缀三五丛竹,与建筑、道路、假山、花木相映成趣,猗猗翠竹或挺拔端庄、或婀娜多姿、或夹道相拥,体现了园主高雅脱俗的审美趋向和追求优闲、隐逸的生活情趣;后几毁几建,均以”猗猗“为主旨,前后相承。但毕竟此园历史遗存最少,且有公园化的倾向。故在五大名园中规模最大,却排名在最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