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莲庄
小莲庄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又称“刘园”。是南浔五大名园之一,为晚清南浔“四象”之首,清末光禄大夫刘镛(字贯经)的私家花园及家庙所在。位于镇南鹧鸪溪畔,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面积约为27亩。原为刘氏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由刘镜和次子刘锦藻所营建,前后费时四十年,于1924年建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解放后曾为卫校,文革时部分建筑拆处。1994被评为全国最大文物保护单位。
园主刘镛(1825—1889),字贯经,祖籍上虞,清康熙初,远祖刘尚迁居吴兴(今湖州)南浔,在大桥湾泰安桥下设小铜匠铺。刘镛初在一家绵绸庄为学徒,后到邱启昌丝经行当伙计。曾与邢赓星合资创办正茂和恒顺丝经行。发迹后,独自经营蚕丝生意。经销淮盐,在扬州设盐务总管理处,为全国的大盐商。还在上海投资大达轮埠。先后在上海、杭州、青岛、汉口、常熟等地经营房地产;在南通创建通州垦牧公司。发家后致力于教子和行善,得清廷褒奖,获“乐善好施”题词与“承先睦族”九龙金匾。刘锦藻(1862年—1934年),原名安江,字澄如,刘镛次子,承继于从父刘锵。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举人,1894年(光绪二十年)进士。从事教育,办实业。在南浔、上海、青浦及上虞等地购有大量庄田,仅义庄登记在册的,就有1万余亩。刘家曾以庄田收租所得,为刘氏家族办家塾,创义举,济族人。
小莲庄包括三部分家庙,义庄与园林。家庙居中,义庄在西,园林在东。共27亩。
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外园以水景为主,内园则以山体为要。
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园门设于鹧鸪溪西端,迎面为漏窗粉墙,墙前有花坛,坛中种翠竹一丛,设石峰三个,有影壁功能,折入园中,10亩荷池入眼帘,名为“挂瓢池”,为辽阔烂漫的乡野景致。西北角有湖石假山,山以拱洞为景,洞侧为西钓鱼台。挂瓢池池面宽广,即植荷,也养鱼虾,垂钓也成一乐。

挂瓢池之北岸为一柳堤,较为简洁,中部只设一六角亭,与对岸之主体建筑“退修小榭”为对景,堤外与溪流并行,富江南水乡情趣。西岸建筑较多,内有一碑廊,荷池西岸长廊的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故名“碑刻长廊”。刻石书法真、草、隶、篆各体皆备,刻工精妙,字体遒劲,文采飞扬,与宁海《渤海藏珍》帖石并称与世。为不使长廊有长而呆板之感,北以桥亭为端,中隔半圆亭,南以扇亭为终,并引接家庙。然半圆亭屋面高与长廊屋面,连接较为生硬。碑廊的转折处又有一扇面半亭,屋面以铁皮相符,很是古怪,却与桂林公园中部铁皮双亭相似。




小莲庄共有9只亭,最为奇特的就是这只巧用地形而建的角亭,因造型如一把折扇故名扇亭。亭内壁嵌“刘氏义庄记略”刻石四方,系刘镛之次子刘锦藻撰于1925年,记述刘氏家庙、义庄自1888年至1922年营建始末,1935年经刘锦藻之子刘承于题跋,并延请名师书录,镌刻置此亭。扇亭对面是小姐楼,便是“东升阁”,是幢西洋式的楼,现驻湖州市南浔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不对外开放。
“挂瓢池”西岸东升阁,水榭,净香诗窟一字排开,“净香诗窟”,位于菏池西岸中部,为四面厅构造,单檐歇山顶,四周为格扇支摘窗,厅内轩畅明亮。“净香诗窟”内的藻井一为升状,一为斗状,故又名“升斗厅”。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由于藻井造型别具一格,被陈从周称为“海内孤本”。屋前植有桂花,悬一联曰“高柳垂荫幽禽自语,芳莲坠粉冷月无声”。
“净香诗窟”的屋顶是歇山顶,主人奇思妙想,在八条屋脊上塑造了八仙,意示各显神通。
水榭位于诗窟南,面阔三间,四面开敞。设有围栏坐槛,歇山顶。
”东升阁”在水榭之南,是座西洋式的楼房,旧为刘氏女眷赏景处,俗称“小姐楼”。室内用雕花圆柱装饰,壁炉取暖,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为法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阁以南有“养性德斋”是园主的书房,因园内有芭蕉,又称芭蕉厅。
从书房东行为园南部曲廊,依廊走到南岸主体建筑“退修小榭”,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其建筑特色为中厅方正,两翼突伸,呈凹字形。后边暗廊与两侧曲廊相连,有“峰回路转”之妙趣,诚如联题:“碧栏杆亚路三折,白菡萏花香一池”,此处自然是赏荷之佳地。也是园主退隐山林,修身养性的所在。
东廊东接内园,在内外园水道相接处建有跨水廊桥,歇山顶。在墙壁上开一方形漏窗,铁丝窗花为水草捧寿,前行几步,见一依壁亭,也以铁皮覆顶,墙壁为灰塑仙鹤漏窗,透过漏窗依稀可见内园景色。设计佳妙。从桥亭转向北面跨水建有五曲石桥,为花架廊桥,是江南园林常见的形制。


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是“小莲庄”之最精彩处。
园门为月洞门,有联曰“小园新辟西南角,环抱唯应风月知。”乃效仿杜牧之名篇《山行》而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进门就见冈阜高耸,荷池一曲,湖石嶙峋,上者沿路直上山顶,下者环池为岸。池南有一方轩,名为”抱醉轩“,为园主饮酒处。面对假山一座,占去内园太半面积,山之主体以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碓垒,以土覆之。峰峦沟壑起伏,山路曲折萦回,颇具小中见大的气势,为小园叠山之佳作。
山巅筑有一方亭,名为“放鹤亭”,平面四方,铁皮顶,吊顶彩绘双凤,不同于江南园林规制,是受北方园林的影响。山东坡植松,西坡植枫,以和杜牧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句意。亭为园内制高点,可俯瞰远眺, 唯见山下幽洞森然,石径石桥盘旋其间,亭榭错落于绿荫丛中,布置简洁却有一番山野之趣。
山体东麓为缓坡状,形态逼真。为晚清“平冈小坂”之法。山之西侧为一泓清池,水与“挂瓢池”相通,池南建有方亭,梁枋内外也有彩绘诗画,亭却无名。亭近南墙,依壁而建有壁山,峥嵘有致,过渡自然,也为佳作。


出内园右行,见有湖石两处,似断还连,起伏有致,应为内园山体余脉,选石尤为精良,嶙峋中透着妩媚,与江南如画的山水相仿佛。假山前为东钓鱼台,台旁有侧有百年紫藤,似卧龙参天盘卷,枝叶茂密,伸达五曲桥顶,每到花季,即如紫色的彩带悬绕于桥顶,美不胜收。刘锦藻在《小莲庄略》中有记:“出幽洞,憇鸳鸯楼下,仰见古藤偃骞,绿荫㠌空”,说的就是此处。
往西一拐弯,就来到了小莲庄的北堤,堤外便是鹧鸪溪。抬头见一西洋式的门楼,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而荷池东岸,原建有“七十二鸳鸯楼”,抗战时被毁。


刘氏家庙前,有两座御赐牌坊,一为“乐善好施”坊,一为“钦旌节孝坊”。系光绪、宣统两帝为嘉勉刘氏家族赈灾善举及女德节孝颁旨特准建造的。庙门前有石狮,照壁前立旗杆刘氏家庙的大门。廊檐抱柱联为:于兹冯神福禄来返,以彰懿德让书是敦,(上联中的“冯”在这个语言环境中不是指姓,是古文中
“凭借”的意思)。门柱联为:劲风疾草垂光奕叶,贞松寒雪流誉彤芬。
在家庙的西侧为刘氏义庄,建于1922年,在义庄天井内植有古桂两株,故名“桂花厅”。后厅为忠孝祠,供奉刘氏十世祖宋侍郎忠公刘汉弼遗像,现为“叔萍奖学金成就展览馆。义庄西侧与嘉业堂藏书楼毗邻,藏书楼东护河旁是刘氏家庙甬道,两旁植百年古樟,中铺青石板,愈感幽深肃穆。
就园林而言,小莲庄为鲜明的水乡园林特色,其辽阔水面为城市山林难以企及,入门即见池,有一种直截了当的古意,自然开阔,为早期造园的手法。而内外园的结构,一为山景,一为水景,丰富了园林的层次感。此外,园中诸多建筑营造也体现近代商人园林标新立异的特点,如“净香诗窟”的特殊天花,“东升阁”法国式细部,砖牌坊的巴洛克线脚等中西合璧的构建,体现园主人争奇斗艳,追求风尚的心态。这在小莲庄开阔的背景下,增添了许多别样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