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易园
易园位于成都金牛区金泉路8号,是新建的园林,成园不超过20年。是”盛世造园“的又一明显例证。据百度介绍园主为易文清先生,是成都易园集团董事长,四川乐山人,创始易经天龙八卦图,师从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他于1990年创立易园集团,该集团以园林建设为主导产业,形成了“易园园林建设集团”和“易园旅业集团”两大产业集团,成为在园林技术、艺术、学术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者。
易园园主是以为深通园林造诣的学者,易园应该是很有看头的一座园林。据介绍园占地广150亩,诚如此,此园单面积而言,已超过苏州吴江的“静思园”,而成为私人新园的第一大园,“静思园”面积不到100亩,而有民间故宫之称的一代名园“拙政园”占地为近70亩。
而数小时游园下来,方知“易园”是大园套小园,真正的园林区域占地因不超过50亩,大园中尚有“易园园林博物馆,盆景园以及大型赏石的摆放地等。


易园的主门就在金泉路8号,是仿汉唐规制,体量宏大,气度威严。全园免费开放。
入园,两边均有停车场,很宽敞,摆有珍贵的各式盆景,向前不远,有一门厅建筑,为川中民居风格,悬一古匾“德为福基”,表明了园主的基本道德理念。向左而行,见一月洞门,这才是“易园”入门所在,对联为“年深外境为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在此处,园即家,家即园。



通常而言“大园难于紧凑,小园难以舒朗。”园主深明此理,将整个园子分成三,四个小园。进入长廊,观漏窗有着明显的江南的制式,长廊蜿蜒富于变化,先来到第一个院落,即为“鸳鸯馆”,悬古匾“文浪先开”,这里应是园主与友人舞文弄墨的地方,园内是曲尺形两层楼阁,散置灵璧石与黄石为景。楼阁间的旋转楼梯又是西洋的构建手法了,妙就妙在这楼梯现身在古典的背景中丝毫不觉生硬与别扭。



出鸳鸯馆,就见一廊桥,桥身与长廊与江南园林喜涂深红色不同,均涂为黑色,这是受川地道教文化与名居影响而致。廊桥连接“天光云影”水榭与“鸳鸯馆”前长廊,近水榭一头巧叠黄石,上植翠竹,景观婉约可爱。可惜廊桥紧闭,无法去“云光天影”一观。


长廊向前,有六角半亭与四方亭阁,与起伏有致的长廊共同构建了“鲲化园”中最为美妙的曲线。“鲲化园”是“易园”的前园。园以主体建筑“养正轩”为界,前为“鲲化园”,后为“易隐园”。“鲲”是传说中的一种大鱼。最早记载于《庄子》。庄周在其《庄子-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园主以“鲲”比喻自己志在千里,然而又将后园命名为“易隐园”,似乎园主又欲在此隐逸,可见园主的心态有些矛盾。
出长廊,岗阜渐起,叠黄石为山坪,为“松坪山”,山道有石笼,是唐式,也似日式。有些奇怪。未几步,有一廋高罗汉松笔直挺立于山间,虽不甚粗,却笔直挺拔,犹如灯杆,是树原为马祖寺方丈智圆法师手植,迄今有240余年历史。树龄不甚高,却也是园主费心移来,颇为不易。


园中尚有许多高龄老树,均为园主用心移来,是以园只有十数年,却有百年老园的沧桑。
松坪山之巅筑有一亭,名为“松风亭”,为扇亭,在江南园林中常见。岗阜外侧就以临水,这里别其一脉,又起峰峦,为黄石叠构,巧为洞穴,穿行其中,如在野山。出之,来到一轩为“漱玉轩”,四方亭轩,向上又有一道爬山廊。


廊所依着为“堒冈”,堒冈体量宏大,峭拔巍然,冈之巅拔起一塔,是为“丰水塔”,,四方形制,四层楼高。峭拔挺立,仰俯云泥,是全园的制高点。沿山里侧而下,耳听叮咚之声,这里有溪流潺潺而下,回首而望,唯觉似山间溪谷,野趣盎然。




山脚下,挺立一苍古榕树,有似在山村的村头。松坪山至崐冈这两组山峦叠的委实精妙。全以黄石为之,峰角极为硬朗,与柔水相应,山水互衬,是活脱脱的自然山水风光。
川中造园其实是很少叠山的,桂湖之翠屏山,东湖之蝠崖究其本质都谈不上实际意义上叠山,而杜甫草堂,望江楼,武侯祠的叠山均体量颇小,只作为园林小品存在。易园中的叠山规模很大,是川中园林筑山的宝贵实践。至于没有采用湖石,这与成都距太湖区域千里迢迢有关,也与湖石采挖殆尽有关。
来到假山之底,可见一架砖石小拱桥立于水上,为乡间常见之小桥,质朴可爱,桥边是一颗古银杏,从修剪手法来看,它应该是颗盆景的景树,满树疤痕,年份悠长,也是园主费心收集而来,此时天已深秋,满树金黄之色,煞是好看。
过小拱桥,来到一片空地,这里是原主体建筑“养正轩”之前,而现时的易园已包给一家摄影社作为摄影基地,养正轩与大易楼飞架铁制架构,这也是现实中的无奈,毕竟养护园林的费用是很昂贵的,可以理解。易园的景观时至如今绝大部分还是得以保留的。



园中湖面“桃花溪”上有三曲桥,可经桥达松坪山上。也可在此赏“鲲化园”的景观。
绕湖而行,先见一灵璧巨石孤立湖边,名之“鲲化石”,是园主的珍爱之物,其对面是一厅堂,以其位置来看,似乎是“复临堂”,如今易身为茶室了。



沿路向前,过“天光云影”之轩,来到“梨花院”,梨花院是戏园,“汉风堂”是其主体建筑,是园主与家人听戏的地方。隔水与“鸳鸯馆”相望,院内有池水与桃花溪相通,水岸皆为直线,又是川中园林常用的方式了。池上架有石桥,过桥就是对岸黄石假山,山巅有重檐园亭,却不知其名。





出梨花院,有几个小院落,月洞门题“应如是住”,院落中均有雅致的园林景观。



仍回到“养正轩”前,经轩旁的“大易楼”可达易园的后园“易隐园”,园中有两路可进入,一路贴墙而建,是一长廊,随地势起伏。另一路沿湖边而行,湖边也立有一石,也为灵璧石,较鲲化石要小,洞穴却要多些。走几步回望“大易楼”,是三层楼阁,为今古合璧的建筑。


湖边小径的尽头,有一个小院落,就是“易隐园”的主体建筑群“清逸斋”,院落门扉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式样,有对联“人上天然居,居然天上人。”是园主隐逸于世外的理想场所。
园主将前后两园各命名为“鲲化园”与“易隐园”,暗喻看似归隐田园,却怀鲲鹏之志。其实,中国文人文化就是隐逸文化。园林是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文人文化一样,妙就妙在含蓄,不显,不直抒胸臆。而是委婉的讲述自己的想法。这是中国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美学乃至园林的根基。
园中有园主易文清一首诗,曰“隐逸锦里桃花溪,
清幽寒静情迷离。
文澜亭里梅花弄,
易化堂中悟玄机。”
这是一首藏头诗,前面四个字倒过来就是“易文清隐” ,也是园主立园的根本理念。应当说易园园主的立意是高远的。
游园时,“清逸斋”关闭,颇为遗憾,好在它是个沿湖岸半封闭的庭园。过一石桥,犹可隔水相望欣赏之,但见,进园临水一侧是一段双面敞廊,形成似隔非隔的半透屏障。廊的尽头连接着一座形制优美的六角水亭,这就是园主“梅花弄”的“文澜亭”。
文澜亭以内,有曲尺形楼阁,阁出水榭,名为“西厢待月”,它的模样很奇特,似轩似榭,两面临水,一面与敞廊相连,另一面开有月洞门,可通对岸的“夫子台”。是园中赏月佳处,即赏天上月,亦赏水中之月。



夫子台是“清逸斋”中的黄石假山,蹬道苍古,古拙自然,仿佛历经百年沧桑。假山一端植有一棵古榕树,树荫浓密,掩住了大半山体,也掩住了山上的小亭“笠翁亭”。整个“清逸斋”就是一座景观雅致,具江南风情的院落,是易园的精粹所在。
出“清逸斋”,对面就是“轩外轩”小院,也关闭。但很小,只一轩一榭而已,轩就是“轩外轩”,轩是一厅堂建筑,向里可见一临水水榭。



易园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情规模中等的蜀中园林,在蜀中首屈一指,然若与江南园林比较,水准只可居中。
大易园赏有“易园林博物馆”,巨型灵璧象形石,盆景均可一观。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