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繁东湖
东湖位于四川新都区新繁镇,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唐代园林。它的建造者是中晚唐名相李德裕。李德裕出生名门,其父是唐德宗的宰相李吉甫。李德裕自己则是唐穆宗的宰相,是著名的“牛李党争”的李派首领。也是园石鉴赏家。酷爱园林艺术,在洛阳家中筑“平泉庄”,为一时名园。
李德裕曾任新繁县令,并逐渐升至西川节度使,他勤政为民,官声颇佳。在新繁一片浓密楼的绿荫中开湖造园,在湖畔植有三柏两楠。因湖在县衙以东,称东湖。后李德裕升至宰相封为卫国公,这里又被称为“卫公东湖”。成一时之胜。
据园门铭牌述,此园是我国园林史上有遗迹可考的唐代古典文人园林之一(另一处是山西绛县的绛受居),此说不知置桂湖于何地?暂无从考证。
北宋时,王安石之父王益为繁令,作《东湖瑞莲歌》,赞赏湖中莲花。龙图阁大学士梅挚,应和一首,传为佳话。于是,南宋繁令建”三贤堂”,以纪念李德裕,王益,梅挚。明末园荒废,清同治三年,新繁县令程祥栋修复是园,但格局仍是唐代的。
程祥栋为江苏泰州人士,因而东湖既具有西蜀园林的特征,也糅合江南园林的一些要素。这两种要素成就了园内现在的景观。
现园有两个入门口,其中一处与桂湖相同,是以城关为园门,关上题“怀清门”,关上建“望雪楼”,然而从整个东湖的布局来看,城墙这一片应是园子的尽头,是出口。
从另一门入之,迎面可见一楼阁连接着小型城关,楼即为“清白江楼”,楼为两层,样式较为简单。是为了祭祀宋代“铁面御史”赵抃而建的。赵抃以公正廉明,刚正不阿著称于世。曾屡任成都官职,所任之所皆只携一鹤一琴,面黑人善,是包公生活中的原型。赵抃查访民情过新繁湔水曾说过,为官要像这江水一样清白,这就是“清白江”名的来由。以清白楼祭祀之,用意显见。



清白江楼右接一山,山形似蝙蝠,故名“蝠崖”,山体高只五米,全以青砖包土而成,非常少见。与桂湖之鹅软石“翠屏山”皆为川中名园之独特假山,在江南园林未得一见。幅崖顶有一体态轻盈凉亭,为“见山亭”,可于内赏全园之景。
幅崖在此可划分全园空间,起着障景作用。崖上林木森森,一派葱荣。
先向左行,可见沿园墙而建的“三贤祠”,是一组阁榭相连的叠落式的建筑,样式奇特,其内祭祀着李德裕,王益,梅挚三位与东湖有关的三位先贤。祠前有石桥,可达一小岛,小岛上建有一亭,名为“古柏亭”,这里是李德裕旧植有三柏两楠,而今千年的岁月过去,柏树已亡,唯独柏亭孓然而立。亭旁有假山新品,为钟乳石构建,不大,也可看出蜀中假山的一些特征,瘦皱有之,漏透却无。然基本审美范畴与它处园林别无二致。




岛前接三曲桥,石制,石护栏,造型特别。过桥来到另一岛,岛上有一轩,四面透敞。名为“城霞阁”,内有额曰“繁城霞映满阁红”,伫立阁前,晨观旭日朝霞,暮夕可赏落日晚霞以及倒映在湖面的彩云霞光,轩体轻巧,有江南园林之风。




同样由石桥出岛,但见眼前豁然开朗,“东湖“出现于近旁,池略成圆形,池边亭台楼阁环绕,是东湖园的主景区所在。幅崖下“勾氏盘溪”轻轻一甩,汇入“东湖'之中。可在此仰望蝠崖全景。
池边之右,立有一水阁名为”瑞莲阁”。宋天圣年间,王益任新繁县令,他兴农重教,政通人和。次年七月,东湖呈瑞,并蒂莲开,王益作《东湖瑞莲歌》,乡贤王益唱和,遂建此阁留念。


阁接长廊,可沿长廊顺湖向前,长廊名为“月波廊”,建于同治年间,廊起瑞莲阁,连接篁溪小榭,怀李堂,珍珠船诸建,廊长约百余丈,如折扇屏风,沿湖而立。徜徉其间,风雨不侵。月光波影,尽收眼底。
前行又入“篁溪小榭”,也为同治年建,是一座月波廊之间,横架溪流之上的小台。因篁竹夹岸,飞檐跨水,建筑物小巧玲珑,故名。长廊两厢绿竹映天,有照壁题“竹深荷净”。有着浓厚的文人意味。

沿廊向前,来到园内的主体建筑“怀李堂”,堂前立有李德裕的全身立像,其旧名文饶堂,北宋时迁建于东湖,更名为“怀李堂”,就是纪念开凿东湖,有功于蜀的唐名相李德裕,德裕字文饶,封卫国公。怀李堂是清同治三年,新繁县令程祥栋所建。
怀李堂前尚有石碑,古罗汉松盆景。
长廊另一头有两个建筑物,一为“冰玉轩”,一为“珍珠船”,“冰玉轩”实则是东湖碑廊的主体部分,内有清代碑石十余通,其中最珍贵者是两通金代书画大家黄华的石碑,乃是清繁令云南人高上桂集黄华草字,描述了东湖春夏秋冬景色。因黄华遗留极少,很是宝贵。


冰玉轩之前是珍珠船,是船舫形的建筑,精巧雅致,装饰华丽。是月波廊的东头。
冰玉轩于珍珠船对面有一四方茅亭,名为“蜷翠亭”,建于乾隆年间,因附近古柏参天,浓荫蜷翠得名。
珍珠船前有一高坡,有纪念厅堂建筑“四费祠”,是纪念明末清初“费氏一门四世六乡贤”的。

瑞莲阁,怀李堂与珍珠船和清白江楼,蝠崖环绕流杯池,形成一条颇有韵味的环湖景观带,文人意味很浓,却不输于江南诸园。
怀李堂之后堂悬“花南砚北之轩”,跨于万花湖水上。向前至城墙又形成一小院,小院以“晚香斋“为主,去时正在修缮。无法观赏。倒是晚香斋的围墙全是李德裕诗词,红白相间,引人注目。斋旁是一圆形茅亭“伴梅亭”。由此便可上城墙,城墙约有两百米。初建于明代,两端各有一亭。


一为“文风亭”,四角翘檐,新繁及东湖文风鼎盛,唐宋三贤,明清四费,均名闻遐迩,令人称羡。而此亭旧称“观星亭”又与另一端的“知稼亭”相呼应,亭为圆形茅草亭,其作用与桂湖“观稼台”相同。是古时官员关心农事,观看庄稼长势的所在。体现“应知稼檣维艰”的悯农思想。
两亭中间为“怀清门”城关,关上建有“望雪楼”,内有“繁江拥翠”之额。城墙是唐代主色调红紫色,唯大唐才大红大紫。




小院又有月洞门“梅园”,可达另一院,院称为“梅”却无梅可赏,梅已死,唯龙形铁树可一观。



东湖与桂湖一样,没有中轴线,所有建筑物散落在园中各处,园内少有韵味悠长的曲线行进路线,几乎没有园林小品,没有江南园林常见的漏窗。是唐代遗风的园林。由于它的主要修复者程祥栋是江南的学者,故尔,园中城霞阁的形制,中心湖池的布置均带有明显的江南园林的痕迹。可以说东湖同桂湖一样,是糅合了江南园林因素的蜀中名园,同桂湖一样珍贵。从园林的松散度来看,东湖比桂湖更为精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