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月7日,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在《中国娱乐产业的机会只有这一个》一文中,首次公开提出了“未来的网剧会以美剧模式为主”的论断。
2月19日,龚宇在中广联电视制片委员会年会的演讲上,代表视频网站发声,也指认美剧模式将为超级网剧的主流模式。
2月20日,柠萌影业当家人苏晓照例推出2017十问,作为新贵制片方,在问及“美剧模式”的时候他也明确表态:会成为视频网站剧集播出的主流模式。
2月21日,《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在腾讯视频开播,点击口碑双高。作为国内第一部日剧翻拍,《约》的成功也激起了业内对日剧富矿掘金的兴趣。
电视剧要拍得脑残一点,再脑残一点。网剧要写得悬浮一些,再悬浮一些。“口碑剧的吸粉力远没有口水剧高”——本以为这个秘而不宣的引流和拉新高招,至少会在3-5年内继续主宰国剧品相。没想到才开年俩月,“美剧模式”“日剧美学”竟然成了平台、资本与制片方共吟的高音。
http://p1.pstatp.com/large/18ab0002761b3df9a640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英美剧对接精英受众,日剧招揽文艺青年。都说小体量的“中产精英”能主导舆论场却顶不上播放量,那视频网站为何要在这急需止血的当口做此发声?借鉴美日,究竟是吊在大小制作公司额前的一根胡萝卜,还是先知指明的风口?今天我们不妨从模式本身和受众思维两方面来聊聊这个问题。
中国式借鉴:美剧模式≠美剧理念,日剧美学≠日剧尺度
在一个月前,王冉“美剧模式”的论断一出,引起了业界不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他提出的几条美剧经验上。
对于他总结出的,“叙事要有宏大的主题和哲学思考”、“人物设定要打破非黑即白框限”,有人说他越俎代庖,更多的人说他是“何不食肉糜”的天真。不过,他同时所说的工业化生产、季播 短篇幅的经验却未受到关注。
也就在十多天后,龚宇在阐述爱奇艺的网剧战略时,再次提出“美剧模式”。这一次他小心地没有提及任何创作指导,只描述了这样一种发展前景:季播 周播,缩减集数、拉长每集长度,同时比照欧美标准增加单集投资。
http://p2.pstatp.com/large/184e00049f638af43c53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作为一线掌局人,龚宇显然更了解创作中的限制和不确定性。他提出的“美剧模式”不是指导创作的打手,而是一套建立在自审自播政策上的可落地制度。
这套制度的目的也很明显:第一,是要保住上游创作主动权。这种剧是电视台播不了的,所以合作制片方也别想一鱼多吃;第二,是要形成内容黏性,绑定用户,培养付费订阅的习惯。1部13集每集60分钟的周播剧,如果用户愿意买单,3个月的会员费就来了。每年能有4-5部“优质剧”,用户就会心甘情愿地包年成为忠实用户。长此以往,止血有望。
至于“优质内容”是像《太后》《鬼怪》那样的迷妹向,还是《纸牌屋》《黑镜》那样的高冷范,龚宇作为顶层规划人不会限定。换句话说,只要是季播 周播的剧集,哪怕是纯正的韩剧配方在他这里也算是“美剧模式”。由此可见,业界所提的“美剧模式”,只是借鉴美剧的制播模式,培养付费订阅的习惯,并不等于精品模式——至少不等于美剧理念上的精品模式。
http://p3.pstatp.com/large/18ab0002761c3954e7ef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日剧美学”的提法。《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通过良好的剧情本土化和人物设定的神还原打响了日剧翻拍的第一炮。可以预见,在韩流受挫、英美IP水土不服的情况下,日剧很可能将成为接下来国内制作公司争抢开掘的富矿。至少,热门日剧已经走出边缘地位,成了视频网站的重点引进对象,比如芒果TV即将上线的《四重奏》。
http://p3.pstatp.com/large/18b00003113ac887be51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但是,“日剧美学”绝不仅仅停留在“日剧跑”“打嘴炮”和质朴画面。真正重量级的日剧常常牵涉人性拷问、社会问题的解剖,这些灰暗底色的作品,几乎也和英美IP一样操作难度极大。即使是像《重版出来》《请和废柴的我谈恋爱》那样的励志甜剧,也往往因为其本土性、去商业化的特征,处于“不可学”的状态。
也就是说,业界所提的“美剧模式”“日剧美学”并非精品化的同义词,不过是中体西用的商业逻辑。至于未来网剧内容的大摸样,一定是与视频网站的目标受众——年轻人——的口味息息相关的,这也就涉及到下面要讨论的9000岁的趣味问题。
“精神中产”的9000岁
在电视剧、网剧的商业逻辑中,90后00后(合称9000岁)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一方面,他们是各个平台都想争抢的目标受众,几乎没有一家平台不以“年轻立台”为纲。另一方面,他们也像曾经的“小镇青年”一样成了一个被妖魔化的群体,但凡出现无法理解的“爆款”,“9000岁口味”就成了首选背锅理由。
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便是,投资人与创作者在提起他们时,大多会努力证明自己对他们把脉精准,但言语间又总是不自觉地与他们划清品味界线。
http://p2.pstatp.com/large/18b0000311390720def4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究竟9000岁的品味是怎样的呢?不妨举我身边一个真实的例子。
小远是我的表妹,94年出生,硕士在读。她是个“小城姑娘”也是一个标准宅女,从小“沉湎”于各类国产古装和台湾偶像剧,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被电视剧带大的孩子。
在她刚进大学第一年,疯狂迷恋上了韩剧和韩综,对各种萌苏软甜的长腿欧巴欲罢不能。春节家庭小聚,她兴致勃勃地拿着手机,给我看她从微博上扒下来的各种欧巴帅图和段子,尽管我跟她根本对不上频道。
到她大二那一年寒假再见到她时,我问她最近看了什么剧,她竟然说在看《吸血鬼日记》。原来,自从《暮光之城》给她打开了欧美魔幻的大门之后,棒子欧巴的吸引力就一落千丈。
慢慢地,她从《吸血鬼日记》《真爱如血》打头,到后来的《行尸走肉》《美国恐怖故事》成了半个美剧行家。
今年春节当我再见到她的时候,她竟然头头是道地跟我聊起了电视剧创作经:“韩剧,不就会爱来爱去嘛,都是美剧嚼剩下。我们再抄韩剧,就是嚼渣渣。不过大多数人看电视剧时是不带脑子的吧,喜欢脑残剧,人都看傻了。算了,我这说谁呢,几年前我也是这样的。”
http://p2.pstatp.com/large/18b00003113b3d471f05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这个个案,就算不典型也至少能说明这样一个现象:90后和00后的的口味既不是被严肃文学调教出来的,也不是被电视台选购的剧集一手养成的,而是被互联网上流通的各类、各国影视作品“娇惯”出来的。
随着大学教育的下沉,这样的90后和00后很可能将会逐渐取代所谓的“小镇青年”概念,成为年轻人的主体。虽然高教的含金量在下降,但大学校园这几年绝对是媒介素养、消费习惯养成的绝佳时机。
所以说,尽管9000岁中有些人在经济上还要受父辈荫庇,但在精神取向和消费习惯上,很可能已经提前进入“中产”思维。
掐指一算,到今年,2000年出生的孩子也已经17岁,很快就要迈进大学的门槛。到时候,他们父母和班主任平时管制使用的手机、平板机和电脑将对他们无限量开放。那时,还指望能用那种“言称上古,明清打扮”的小学生剧唬住他们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借鉴美日的口号尽管有“中体西用”之嫌,但如果真能推动剧集品质升级,也算是预判准确、居安思危。
【文/铁皮小鼓】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
http://p2.pstatp.com/large/1854000537f6c6b6b58c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