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朱伽林
放映结束后,《碧海雄心》的出品人、人民交通出版社社长朱伽林和总制片人李语,向在座的记者和剧评人介绍了创作和制作的过程,也谈到了这部投资1.5亿元的大制作的生意经。看正片,听介绍,我们不难断定:这部预计在暑期档开播的灾难题材大剧,触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创作领域,用笨办法和死磕精神拍到了很多再难复制的珍稀画面,生成了电视剧中难得一见的视觉奇观,同时也弘扬了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李语
有诚意的作品总是自带昂扬的气质。接下来,我们和观众一起期待这部剧的正式播出。
《碧海雄心》谋求五个“效应”,同时也是为子公司上市预热
交通运输部下属的出版社,成为了一部电视剧的主投资方,这事听起来有些不同寻常。但这并非出版社的心血来潮之举,他们既有为行业扩大影响的官方诉求,也有将出版社推向多元经营之路的明晰思路。
独舌:《碧海雄心》的源起是什么?
朱伽林:《碧海雄心》的源起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首先,从大的行业角度上,交通运输行业是与公共关系极为密切,影响巨大的一个行业。但是,交通运输中的公路和水运部门,至今没有出品过一部反映交通运输行业的电视连续剧。纵观中外,行业剧是让社会关注、了解这个行业的较好方式,《碧海雄心》,填补了这个空白。
第二,是要向社会推介海上救助打捞行业。中国海上救助打捞事业起源于1951年,是我们国家唯一一支专业海上搜救队伍。经过65年的发展,目前,我们的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完成过“长江之星”事故打捞,韩国“岁月号”沉船打捞等任务,但现在来看这个行业仍然是鲜为人知的。
具体来说,这是一项海上德政工程,海上救援是免费的;也是通过电视剧要稳定队伍,形成企业文化激发内部的战斗力;让社会的各个阶层能了解、理解中国的救捞事业,为了我们海上搜救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是个征兵广告,希望吸引更多优秀人加入到救助打捞行业中来。甚至也是则征婚广告,我们这个队伍小伙子多,他们常年在海域上备班,离开岸区一次就是几个月,确实也存在婚恋上的困难。我们希望一部电视剧能实现多个效应。
独舌:一家出版社做电视剧,这又是怎么考虑的?
朱伽林:我们人民交通出版社做影视剧,为的是改变我们社产品单一和资产单一的情况。同时,也是为我们出版社2017年的上市做好预热。
我们对传统纸质图书的发展后劲是有危机感的。将纸质图书出版作为唯一的产业支柱,我们也感到风险越来越大,所以就有一个在交通行业、出版业内树立品牌的需求。影视方面的尝试,有利于推动我们出版社与交通行业各企业、单位的深度交流,带动图书出版和销售等多方面的合作。
我们出版社总资产十个亿,但是重资产比例很小,都是轻质资产,也就是只有货币。目前来看,投入影视剧行业的现金收益会比较大,并且可以拓展影视剧的衍生产品,实现影视剧与出版社的互动和一体化。
我们在2014年成立了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这个是中央各部委单位单体出版社股份制改革的第一家。到2017年我们有资格申报IPO,可以在国内主板上市,做影视剧也是为上市之前做好预热,希望能卖出好的股价。
所以说对进入影视界,就出版社来说,是我们明确的战略部署,没有犹豫过。
“水戏”不能拍成“水货”,集合国家、国际优势资源,拼硬实力不讨巧
一部前无古人的水上电视剧巨制,一个被大导演直接定性为“只能拍动画片”的真人剧,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充满坎坷的。剧本创作由五拨人马接力完成,拍摄难题解决一个又来一个,作为关键之关键的视觉特效,更是不惜成本、不计代价、不怕麻烦地追求最佳效果。
独舌:创作过程中是否有思路更迭?
朱伽林:思路更迭是有的。一开始,我们只想做一个严肃的行业正剧,对行业进行宣传。但是在运作过程中,因为资金缺口大,必须引入市场资金,这样的话就不能不加入一些市场因素。到出版社之后,我们认为肯定是要走市场化的道路更好。于是,我们就定了个调,在故事原型的基础上,大事不拘小事不虚,完全市场化运营这个剧。
总地来说还是两个效益问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么摆。我认为,处理好了两者是可以相互促成的。
独舌:创作当中过了那些难关?
朱伽林:整个运作下来,难关我总结是四个:第一个是编剧关。这个戏剧本经历了3年半的时间,接力了五棒编剧。前期我们跑遍各个沿海搜救基地,采访了400多人。最后是张永琛定的稿,倒数第二棒是雷婷。
第二关是团队的关。我们剧本出来以后,很多制作团队看救援戏那么多,技术难度太大,都说这种本子根本拍不了电视剧。甚至说,这种戏要么拿去拍电影,要么干脆就拍动画片把。这对我们是个打击。最后,我们下决心,加大投入,用大量特技实现我们的目标。这个决心下的也是很难的一关。
第三关,是说服政府部门,不要过多干涉这部剧。我去做说服工作时就问,究竟做这部剧是要自娱自乐,还是要实现真正的传播?如果自娱自乐就不要拍这么长的片子了,要是想传播好,必然还是要走市场化的道路,在主题正的前提下,观众越多,传播效果就越好。最后领导们答应了绝不干涉。
第四关,是导演和演员关。在导和演的过程中,如何摆脱生硬的英雄形象?这点我们也做通了工作,剧中人工作当中是绝对严肃的,但是在生活当中是可以鲜活多样的,包括插入的桥段,也是轻松的。
李语:关于剧本创作,我再补充两句。写剧本的时候,编剧刚上手根本不知道怎么写,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开飞机,怎么开船,怎么救人。我们最开始是把编剧扔到所有的飞行队和救援队中去,同吃同住。我们前期的采访资料,是论吨来算的,包括录像、文字、录音。
当时搜救基地的环境给编剧的震撼是很大的,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世界怎么还有这么干净的地方。这些搜救队员们,非常单纯,功名利禄那些离他们比较远。工作环境那么艰苦,却很少有跳槽的。他们自己说,能坚持下来,其实是救人有瘾。他们每个人墙上都记着自己救人的数。他们觉得,救完人之后那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挣多少钱是超越不了的。就是这种劲头,不管什么样的大咖大腕,到那里一体验生活,立马就被带进去了。
独舌:导演的选择是否顺利,拍摄过程又经历了哪些坎坷?
朱伽林:导演选择还是比较顺利的。首先,我们请来了陈健导演,就是老版《亮剑》的导演来做A组导演。救援戏,请的是姜国民,香港的动作电影导演。《碧海雄心》是国内第一部海上救援题材的灾难片,应该是电视剧史上拍摄、制作难度最大的一部戏。同时,也动用搜救船舶、直升机职业潜水员、专业救助人员等大量的政府资源。
首先,是拍摄和表演的危险性。高空和水下摄影和表演的安全,演员的承受能力都是我们面临的头等问题。
再一个难度在协调上。我们有一个情节是船机配合,有直升机降到船上的镜头。直升机要升起来,必须要和民航、海事、军队等各个部门协调,当时开了很多会议,最终才争取了4个小时的拍摄时间。
还有一个邮轮大救援的场景,是安排在一艘从巴拿马开过来的全球最大的邮轮上拍摄的。我们要登陆别国的船只,几十个人办理边境证也是很麻烦的事。
水下摄影的场地我们也是几经周折才解决。国内没有专业的大型造浪池,水池规模小根本拍不了救援戏,最后还是在上海海事大学找到了一个教学科研用的最大最深的水池,才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李语:拍《碧海雄心》这部戏,政府部门的配合度是空前的。我估计这个戏做完之后,十年之内这个题材很难再做一次了,因为国家资源要再达到这个配合程度,很难了。包括我们的群众演员,全部都是专业的水下工作人员。从这个角度来说《碧海雄心》是不可复制的。
独舌:水上戏是影视拍摄和制作的难点,《碧海雄心》的后期做了一年的时间,特技镜头的比重大概是多少?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朱伽林:《碧海雄心》这部剧关键和亮点都在特效,要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般电视剧后期要3-4个月,我们从 2014年杀青后加班加点赶后期,但是因为特技量太大,所以后制时间很长。36集的戏,我们总的特技量超过了460分钟,A类特技也就在蓝幕和绿幕前表演合成的戏,是182分钟,17场救援戏场场都需要特技。而且,我们重点救援戏都是拿到美国去做的,这又延长了周期。
我们没有因为我们拍摄的是个“水”戏,而放水去做,出个水货。就出版社来说,这是我们第一部影视作品,必须要打得响,立得住,传得下,不可复制。这是我们的信念。
李语:实话说,我们在后期制作上投的钱和精力,都能拍两部戏了。
剪辑上,我们为了不影响节奏,60集的素材我们剪到40集。这个剧的剪辑全是剪电影出身的,香港的麦子善做过《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周新霞老师是北京电影学院剪辑系的系主任,也是中国剪辑协会的会长。他们俩提出要求:第一是不能干涉我们剪辑,第二,是要剪成电影节奏。我们同意了才签的约。所以整部剧节奏感很强,每一集都像一个小电影一样。
有一个打捞“南翔丸”船的情节,当时我们拍的是世界上散装整体打捞最大的出水的船只。当时也是打捞系统配合我们拍戏,如果我们今天不能拍,他今天就不出水。这种支持和保证不是钱能换来的。
说到特技,根本在于创造力,比如说水从哪个角度过来更真实,激起多大浪花、渲染多少层,参数是多少。能具有这种创造力的人,也是特别少。我们如果说有经验,就是死盯着这几个人,做好了为止。
《碧海雄心》盈利有信心,未来的影视创作已有明确规划
仅仅以货币投入计,《碧海雄心》已由1.5亿元的花费。这还没有算各地交通运输部门所给予的无法以金钱衡量的人力物力配合。市场账,市场算,央视及多家卫视,都盯上了这部戏,目前来看盈利前景可期。
独舌:《碧海雄心》目前投入已经过亿,如何盈利?
朱伽林:《碧海雄心》首先是个主流正剧,能让观众体验到集体荣誉感。同时也是揭秘剧,首次披露我国海上救援人员的生活,全剧几乎一半以上时间,展示了基于真实案例的救援戏份,精彩惊险刺激。
我相信好作品一定有好市场。这部剧在拍摄过程中就受到的央视和不少地方卫视的关注。央视在跨年晚会上宣布为央视独播剧,同时也被列为“中国梦”系列四部剧之首。另外,有几家卫视也已经在我们后制时期介入,我对《碧海雄心》还是很有信心的。
独舌:人民交通出版社是否会把影视投资作为长期计划,下一步有何打算?
朱伽林:我们出版社明确了我们今后五年要播出和拍摄5-8部影视剧,包括纪录片。在影视的收益上,我们十三五的规划上也有硬指标。同时,上市以后募集的资金,也有一部分资金会投到影视剧项目上。
2016年我们确立为人民交通出版社的影视年,首先要播出2部:《碧海雄心》预计在暑期档,还有5集重大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中国港口》,预计不久后在央视播出。今年我们也会开机一批项目:第一个是《紧急救援》,是《碧海雄心》的同题材电影,已经和香港导演林超贤签约,男一号是彭于晏,争取今年开机。第二个是《宋氏三姐妹》,也是张永琛的本子,目前正在和央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共同申请国家重大题材立项。第三个是《卢作孚》,民生轮船公司的创始人,我们跟他们的家属后人也签了约,正在打造剧本,争取2018年能够播出。
【采访/李星文 撰文/卞芸璐】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