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3个月,12期节目,能走完全程的喜剧人,最后都是熬过来的。《欢乐喜剧人2》节目播出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比赛的小品内容,另一部分是展现喜剧人创作煎熬的“真人秀”。一周一个节目,甚至最短的时候是4天一个节目,所以观众看到的节目前后的采访,喜剧人说的最多的话是:压力大。到底压力来自哪方面?影视独舌专访了参与《欢乐喜剧人》小品创作的青年喜剧编剧孙集斌,揭开喜剧人幕后创作秘辛。
编剧孙集斌
辽宁民间艺术团的杨树林和开心麻花的艾伦以演员身份参加了两季《欢乐喜剧人》,从助演变成了主演,观众认知度得到显著提升;而刚过25岁的孙集斌同样参加了两季《欢乐喜剧人》,作为幕后编剧、导演帮助第一季的贾玲和第二季大潘佳佳进入总决赛,喜剧创作和作品质量把控能力都很出色,是年轻一代喜剧编剧中的佼佼者。
一周一个小品有悖于一个好作品的创作规律
独舌:听说,欢乐喜剧人的每个组压力都很大,压力到底来自哪方面?
孙集斌:最直接的就是创作上的压力,甚至说只有创作上的压力。首先一周一个小品就是有悖于一个好作品的创作规律的。你要先讨论出一个大框架,然后生产剧本、设计形式,包括服化道的预想,然后排练到最后的演出,这一切只有七天时间,显然是不够用的。但是大家都在这么做,就不用抱怨,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自己想要的。
独舌:你把大潘佳佳和上一季的贾玲都送进了决赛,请讲下合作渊源。
孙集斌:和潘哥还有贾老师认识是在2014年江苏卫视一档喜剧节目《一起来笑吧》,基本是认识了互相的合作也就开始了。
大潘佳佳组核心创作人员,右三孙集斌
独舌:在创作上你有什么制胜法宝?
孙集斌:其实创作上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法宝,有的话就是一个对喜剧的审美和判断,我认为这个是天赋,也因人而异。最重要的是对作品的责任心。反复的推敲和不断的捋顺。别怕麻烦。
独舌:从编剧角度,你怎么看现在几组喜剧人创作风格?
孙集斌:从编剧角度讲是希望看到创作风格多样化的,因为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具体什么风格都不好概括。因为大家都在做着变化。这是个好现象。
相比其他晚会,《欢乐喜剧人》尺度较宽松
独舌:评价下合作者大潘佳佳,你们在创作上出现分歧一般怎么解决?
孙集斌:大潘佳佳人很好,艺术创作出现分歧很正常,但不能成为主导因素。合作的前提是需要互相的认可和相对一致的艺术审美。
孙集斌在跟大潘佳佳抠表演细节
独舌:节目组会什么样的指导意见?会有什么样的要求吗?还是完全尊重各组的创作?
孙集斌:节目组会对作品的大方向有个把控,比如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个是一定要有的。相对也是很尊重我们的创作。
独舌:《欢乐喜剧人》上小品尺度会不会比其他晚会大一点?
孙集斌:因为《欢乐喜剧人》的节目性质和晚会肯定不一样,尺度肯定也会相对宽松。
独舌:目前已经播出11期,比较喜欢哪个作品?网友普遍评价较高的《老爸》和《老人院》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孙集斌:我和网友的观点差不多。这俩期作品在创作的时候都没有刻意的去设计什么。和创作任何作品一样,幸运的是可能这俩期的情感点或者叙事方式找的相对准确,触动到了观众。
包袱一部分来源于生活,一部分硬憋
独舌:电视喜剧小品和网络喜剧或电视剧创作上是否一样,或者有什么不同之处?
孙集斌:我个人的感觉是殊途同归的。就是让人笑。好多时候,手法和技巧是可以互融的。不同之处也只是尺度问题。
贾玲探班给孙集斌打气
独舌:有没有才思枯竭的时候,是怎么样度过的?作品中包袱的来源自哪里?
孙集斌:有累的时候但枯竭不至于,因为每天接触的新鲜事物和人,对我讲算是汲取养分了。作品中的包袱,概括讲俩大块,一部分来源于生活,一部分硬憋。
独舌:会不会和何庆魁那样自己也做导演拍影视剧?
孙集斌:手上现在也确实有几个影视项目在运作。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行业内从业人员都要走的路。
【文/五指山】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
【影视独舌】
由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追求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公号,微博,博客,网站,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新浪、网易、腾讯、搜狐自媒体等10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