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酷评|《踏血寻梅》:孤独是个普适性病症

(2016-04-05 11:12:33)
标签:

杂谈

在刚结束的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上,电影《踏血寻梅》勇获影帝、影后等七项大奖;郭富城凭借《踏血寻梅》中的精彩发挥勇夺影帝;春夏成为首位90后金像影后;白只则一人夺得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新人两座金像奖杯。


酷评|《踏血寻梅》:孤独是个普适性病症


看到《踏血寻梅》第一个闪过脑海的,倒不是影片以英文名字 Port of call 致敬的伯格曼电影Port of call(《港口的呼唤》),而是一个讲英国恋尸癖连环杀人狂Dennis Nilsen的不知名纪录片,以及busan-movie那篇《最牛逼的电影素材都在中国》(却没人拍)中提到的“南大碎尸案”。


酷评|《踏血寻梅》:孤独是个普适性病症

“南大碎尸案”受害者照片


想到前者,一方面因为两者都有极其血腥惨烈的分尸细节,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部纪录片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Nilsen杀人恋尸,最大的原因在于他想有一个伴侣永久陪伴在他身边”。这一解释无意为Nilson开解,只是循着他的行为逻辑,探查出了一个除“变态”之外的心理动因——极端的孤独。这一猜测也在后来Nilsen未出版的自传《弱水三千 只取一男》中得到了扭曲的映证。


酷评|《踏血寻梅》:孤独是个普适性病症

英国恋尸癖连环杀人狂Dennis Nilsen 及其住处


孤独是一个普世性病症,它像一个频谱,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沾一点孤独的光波。对于《踏血寻梅》也是这样。


《踏血寻梅》根据2008年香港骇人听闻的“王嘉梅命案”为基础改编而成,警察臧Sir(郭富城)受命调查一桩援交女分尸案,真凶丁子聪(白只)很快落网,但臧sir却执意要查出这场案件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调查过程中,他自身内心的孤独与凶手、死者三方发生了交汇。戏核不在援交的噱头,不在血腥的刺激,而在于孤独。


酷评|《踏血寻梅》:孤独是个普适性病症

由郭富城扮演的警察臧sir以及由白只扮演的杀人犯林子聪


本片编剧兼导演翁子光说,剪辑大师廖庆松为《踏血寻梅》这个片子提出了结构性意见,是廖庆松把“孤独”点了出来:“这个片子就是关于孤独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不止是佳梅,不止是丁子聪,不止是臧sir,就连丁子聪的邻居婆婆,那只猫,佳梅的妈妈、姐姐全都是孤独的。这些角色,在整个城市空间里都是疏离的感觉。”


想到“南碎尸案”,是因为觉得近几年的香港,实在是为中国成为“最具魔幻色彩的国家”添砖加瓦不少。只是面对同样骇人的情状,我们的电影只能(也只会)在“小时代”“特烦恼”中一片欢腾,香港起码还有电影人敢站出来给人一记耳光。


《踏血寻梅》不仅讲的是个碎尸案,其实也是一个讲大陆新移民的故事。翁子光不把女主改成马来人、越南人,戳的就是香港人“内地之伤”的最痛点。


酷评|《踏血寻梅》:孤独是个普适性病症

女主角王佳梅是一个援交女,也是一位来自大陆的香港新移民


从港人来看,内地移民聚集在底层社会,是一个很不稳定的群体,排斥、恐惧、担忧……对于这群新移民实在有太多说不出口的怨念。从大陆移民来看,来到香港,却看到所有东西都是破破落落的,港币甚至变得还不如人民币值钱,整个心理的落差,以及社会的变化也都隐含在剧本里。


底层叙事、残暴血腥、孤独冰冷,说其反思也好,讲他打脸也罢,翁子光就这么明白白写在剧本里,赤裸裸拍在胶片上了。


【文/木管】


酷评|《踏血寻梅》:孤独是个普适性病症
版权声明:
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