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望2015】仰望星空 怪力乱神,中国电影“工业化元年”收成几何

(2015-12-30 10:59:43)
标签:

杂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很久以来,我们习惯了对中国电影“恨铁不成钢”的鞭策,然而在过去的一年,即便不用“稻花香里说丰年”这般乐观,2015年也是中国电影值得书写的一年。

【回望2015】仰望星空 <wbr>怪力乱神,中国电影“工业化元年”收成几何

2012年-2015年,华语电影TOP10榜单豆瓣口碑对比

这一年,尽管还没公布最终数字,全年票房估计在430亿左右,较2014年增幅在45%以上,对于整体疲软的宏观经济而言可谓振奋;这一年,国产片整体制作水准上升,口碑终于和票房产生了正关联,《小时代》之流、综艺电影再也没有出现在国产片票房TOP10的榜单里,专业化的创作团队成为市场弄潮儿;这一年,类型多元,黑马迭出,水涨船高的市场红利令人万万没想到;这一年,《泰囧》12亿的纪录终于被打破,《捉妖记》将国产单片票房纪录翻了一番,并成为内地电影市场开放21年来首部获得影史冠军的国产影片;这一年,IP成为圈内新宠,“屌丝购票心理学”引发业内热议……

然而,就产业观察视角而言,我为2015年中国电影挑选的关键词是“工业”。这一判断有三个代表性事件为显性依托:暑期档,陈凯歌为电影《道士下山》写的创作手记明确提出“不想吹制作多大,花费多少,片子多好,只想请人帮我过‘工业关’,不过这个关,看不到中国电影的新曙光”;十月份,电影局张宏森局长明确提出“重工业”和“轻工业”之分,认为“《捉妖记》标志着中国电影重工业刚刚开始”、“现在我们轻工业电影产品太多了,在比例上不够均衡”;最后则是贺岁档《寻龙诀》上映,一拥而上“工业标杆”的赞誉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和讨论。

1院线电影初现格局、三分天下

事实上,烂片褪色,佳作竞帆,专业战胜业余,国产片整体水准的上扬也是电影工业逐渐成熟的隐性基因。《港囧》、《澳门风云2》、《九层妖塔》尽管豆瓣评分在6分以下,但它们的工业水准都达到一定水平,是争议性比较大的话题之作,它们和之前的《小时代》系列、《爸爸去哪儿》、《富春山居图》不在一个参照系里。

张宏森局长除了炮制了“重工业”、“轻工业”的概念,还提出一个“大剧情片”的概念,“有丰富的戏剧性、复杂的人物关系、跌宕的情感逻辑,以及由此沉淀出一套价值体系,这类影片我们可以统称为‘大剧情电影’,或经典叙事模式电影”,他举的例子是《阿甘正传》、《教父》、《美国往事》。张宏森对于中国电影产业体系的构想是这样的:“中国电影要形成重工业产品推进,轻工业产品跟进,大剧情影片镶嵌在中间的格局,这样作为产品体系才是相对科学的,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他同时指出中国电影发展还很不均衡,重工业推进力度不足,“大剧情片”欠缺。

【回望2015】仰望星空 <wbr>怪力乱神,中国电影“工业化元年”收成几何

国产片市场格局:豹头、猪肚、凤尾

张宏森表达的是愿景,而且主要着眼的还是主流的商业片。就目前国产院线片整体来看,也可以划分为清晰的三大板块,分别是大众娱乐、中间地带、小众文艺,这基本是按照娱乐指数或者票房吨位来划分的:“大众娱乐”是10亿俱乐部,“小众文艺”在5000万以下,“中间地带”则在3亿左右到5亿之间。每个版块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大众娱乐”明显是注重感官刺激的“重工业”和强调情感激荡的“轻工业”分列,“小众文艺”分为成名导演的作者表达以及年轻导演的独立电影,“中间地带”一方面是类型创新,如《战狼》的军事片,《重返20岁》的都市奇幻,《我的少女时代》的青春片,另一方面是商业诉求和人文情怀的融合,如《老炮儿》、《烈日灼心》等作品。

就当前中国的主流商业电影而言,基本形成了“重工业”、“轻工业”牵引,“类型片创新”为依托的局面。所谓的“大剧情片”似乎不大符合时代潮流,有吴宇森的《太平轮》沉没为证。能够代表2015年中国电影“重工业”水平的有三部作品,分别是年初的《狼图腾》、暑期档的《捉妖记》以及正在上映中的《寻龙诀》。《大圣归来》尽管制作精良,我更愿意把它划分在“类型创新”之列,它几乎激活了整个低迷的动画电影行业。为中国电影号工业脉的不少,真正能够让观众满意的不多,好口碑与高票房成正相关,这才是优秀商业片的标准。

【回望2015】仰望星空 <wbr>怪力乱神,中国电影“工业化元年”收成几何

尽管《寻龙诀》还在上映中,它能否超越《捉妖记》未知,但是赶超《港囧》似乎没有多大悬念。这也是近年来,“重工业”电影首次在市场竞争中执牛耳,这将进一步刺激资本嗅觉,改善中国电影工业发展不均衡的局面。“重工业”视效大片打头阵,这也是和世界接轨,毕竟,作为一个电影大国,仅仅靠青春、喜剧和爱情片自娱自乐,在电影工业上无所建树,是一件特别尴尬的事。

2为啥在中国“工业”成了褒义词?

支持中国电影工业升级换代其实一直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政策,这种导向产生了一种看上去令人费解的结果: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给予商业电影补贴。本来支持国产电影技术升级无可厚非,但是在艺术电影生存艰难的大背景下,坊间多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指摘。电影专资办先后推出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补贴政策,对票房在5000万至5亿之间的国产“3D电影”以及“巨幕电影”增加补贴金额。2015年9月,新实施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最大的变化,就是特意将“文化特色、艺术创新影片的发行和放映”纳入专项资金补贴范围之内。

【回望2015】仰望星空 <wbr>怪力乱神,中国电影“工业化元年”收成几何

在中国,“电影工业”、“文化工业”一般都是一种褒义词,最不济是一种中性词,而从“文化工业”的词源来看,它本来是带有很强的贬义的。“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一词源于法兰克福学派两位学者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他们认为文化与艺术的启蒙作用在“机械复制”之后被消解了,文化工业产品都表现出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的特点,大众文化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的生产完全是类似于工业生产流程的方式方法进行生产。这是西方批判学派的经典理论,也是不少国内学者批判大众文化经常引用的文献。

“文化工业”在中国成为褒义词、形成一种社会范围内的鼓动氛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中国没有形成西方式令消费者沉醉的本土大众文化。也就是说,中国电影还处在一种建构阶段,落后的生产力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中国的大众文化生产者经常遭到观众的吐槽和指责。在文化消费中,中国观众掌握绝对主动权。

【回望2015】仰望星空 <wbr>怪力乱神,中国电影“工业化元年”收成几何

中国电影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但作为市场经济里的一种大众文化,中国人习惯把去电影院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形式,也不过十几年间的事,这是中国电影工业的低起点;当前的文化流通处在一个全球化生产的语境下,作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不管和日本、韩国、印度比,国产电影在与好莱坞对垒的市场份额中所占比例都处劣势,这是中国电影创作的大背景。

从1994年第一部引进片《亡命天涯》在中国公映开始,中国电影就被纳入全球化的文化生产与消费体系中。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制度,不仅缺乏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历史经验,而且没有市场经济的文化传统,这意味着在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化竞争中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处于一种竞争的劣势。

就目前而言,商业大片对于中国社会起到更多的是建设性的,除了经济价值以外,内在的深层意义是抢占文化话语权,构建民族社会认同感,在这个压力之下,文化软实力的输出都显得不是那么迫在眉睫。

3中国电影距离工业化还有多远?

自《英雄》开启的古装大片潮流,大多空有一副商业片的外壳,骨子里一点都不商业,拒绝和观众沟通,因而口碑都很差。这些古装大片导演大多是凭借计划经济体系下攒的话语权而不是市场经济中的商业回报率,揽下了丰富的资源,被时代推动向前。他们没有商业类型片的创作经验,实际上都在做实验,不断试错。这种大片风潮终于在市场培育到一定程度之后被“轻工业”电影钻了空子,中国电影“重工业”开疆辟土未半而中道崩殂,蛰伏了几年终于在今年卷土重来。

【回望2015】仰望星空 <wbr>怪力乱神,中国电影“工业化元年”收成几何

除了一种类似“中国梦”的国家动员,“工业梦”在中国能扎下根来在于广阔的国内市场为这此提供了可能性。国内市场的充盈使得好莱坞可以为电影产品提供一个较大、理想的生产预算,这使得其他国家的生产商很难与之展开竞争。很多欧洲国家执着于文艺小片一方面源于文化传承,现实的原因是它们也玩不起高规格的大制作,一般拍大片要么是跨国合作,要么直接好莱坞大制片厂接盘。韩国电影尽管工业体系成熟,但是它的天花板是很有限的,格局不大。

【回望2015】仰望星空 <wbr>怪力乱神,中国电影“工业化元年”收成几何

既然除了美国,只有中国最有机会成为电影工业大国,那么中国距离工业化还有多远?在这方面业内的意见几乎是一致的,徐峥、宁浩先后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电影还处在手工作坊的初级阶段。即便《寻龙诀》被认为是“工业标杆”,导演乌尔善在这个问题上也十分清醒:“现在中国电影不能算是工业,只能算是手工业。有个别的人,个别能力比较强的人组合在一起,他们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创作,但是但凡形成工业,一定是可复制的,可以量化的,可以不以任何个人的能量来决定电影最终质量的。但是在中国完全不是这样的,他拿掉个别元素,链条就坍塌了。它是个别高级的工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对工业流程和整个系统起到的作用。这就是工业和手工业的区别,我自己认为中国电影还处在手工业阶段,某些导演、某些制片人、某些监制、某些演员起到了核心作用。而不是整个流程,整个体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称不上工业。”

4“仰望星空”与“怪力乱神”

幻想类电影是好莱坞到处攻城略地的武器,代表了电影工业最高水平。目前看来,科幻、奇幻、玄幻等题材也成为中国电影工业试水方向。工业大片的高投资使得IP改编成为一种降低风险的选择,那么IP能够助力中国电影工业吗?都说“西游记”是中国最大的IP,如果是IP一定是独家占有,独家开发,事实上“西游记”没有版权,是公共文化资源,谁都可以进行开发利用,它只是华人世界最有知名度的传奇故事而已,这是一种创作方向;另外一种则是改编畅销小说,比如《鬼吹灯》,但是从目前两个版本的电影来看,依旧是创作团队的专业性决定改编电影的水准,IP顶多降低营销成本,起不到多少保驾护航的作用。

【回望2015】仰望星空 <wbr>怪力乱神,中国电影“工业化元年”收成几何

《寻龙诀》定位为探险夺宝类型,故事发生在当代,所以要求必须有唯物主义的解释,挖古的玄幻和魔幻相对而言空间更大一些。面向未来的科幻片则相对难产,乌尔善对此有洞察:“科幻电影对中国电影创作者来说其实是一种非常愤世嫉俗的类型,所有面对未来的描绘,都是对当代的一个尖锐的批判。如果我们没有批判的精神和面对真实未来的勇气,我们永远不会产生好的科幻电影。未来讲的就是现代人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如果我们不能谈这些东西的话,那科幻又无意义了。所以我还没有看到这么有勇气的作者和电影的创作者,能够克服这个障碍”,所以乌尔善下一步创作计划是改编《封神演义》。

【回望2015】仰望星空 <wbr>怪力乱神,中国电影“工业化元年”收成几何

从目前公布的上映计划来看,一个张艺谋的《长城》,一个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三体》,分别是明年最值得期待的奇幻片和科幻片。张艺谋嫁接好莱坞的奇幻故事会超过《寻龙诀》未尽兴的怪力乱神吗?非著名导演张番番的《三体》能带来比《九层妖塔》更令观众不适的科幻体验吗?这是2016中国电影的两大终极猜想。

【回望2015】仰望星空 <wbr>怪力乱神,中国电影“工业化元年”收成几何

春节档有四部片子打起了幻想类电影的旗号:周星驰的《美人鱼》有科幻标签,但估计还是以喜剧为主;《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是同一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西游世界这次有何不同?《卧虎藏龙2》竟然也在类型上加入了奇幻的标签,令人好奇不已;那部在朋友圈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酝酿了大半年的科幻片《蒸发太平洋》也在大年初一上映,该片直接把故事发生地放在了太平洋某小岛,这次总赖不上审查了吧?

2016年,一边是“遥望天空”,一边是“怪力乱神”。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文/杨文山】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资讯与交流平台


【影视独舌】

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追求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公号,微博,博客,网站,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新浪、网易、腾讯、搜狐自媒体等10大平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