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迷宫》导演忻钰坤:总局没有那么可怕,十年后不再有“自首”

(2015-10-27 11:05:18)
标签:

杂谈

来源:影艺独舌

微信号:yingyidushe



导言

  截至10月23号,《心迷宫》总共收得717万的票房,这个数字或许还不足很多“大片”的零头,但对于这部投资仅仅200万的“小片”来说,已经能够回本了。这部零明星、新班底(导演和编剧之前均没有操作过剧情长片)的片子为何成为这段时间影市新贵,已经有不少文章大书特书。在这个节点上,独舌对导演忻钰坤的专访似乎来晚了,但绝不是迟到。

  影片上映后虽然好评如潮,但鉴于对好片子总有更精益求精的要求,质疑的声音也有不少。其中最多的质疑声冲向了影片末尾父子俩“自首”的字幕,有观众称影片这是被总局和谐了。但是,导演忻钰坤说:总局没你们想的那么可怕,“自首”是必要的妥协,在历史进程中的中国电影,十年后或许不再会有“自首”。



《心迷宫》导演忻钰坤:总局没有那么可怕,十年后不再有“自首”

(忻钰坤导演。照片提供:魏巍)



1
好电影就像剥洋葱,《心迷宫》应该做到了“洋葱”的两层



独舌:有相当一部分观众看完电影后只执着于有几条故事线,而忽略了叙事背后的诉求,对于这样的现象您怎么看?


忻钰坤:当我刚拿到这个故事原型的时候我觉得很有意思,最核心的就是“一个棺材换了三家人”,后来决定了用多线叙事,一是因为我本身就很喜欢看这种片子,经常拉片,而且之前拍过这样的短片,这可能算是我比较有经验的。而且这个题材也具有这个潜力做这个多线叙事的包装,但我认为,如果仅仅是把这个故事讲得好玩,是不够的,那到底为什么而讲这个故事,才最重要。


后来是我的“上帝视角”是我为什么来讲这个故事的原因,因为我们平时很少有机会去以这样的视角去看这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推进到最后,你会突觉命运的无常和悲哀,而我们平时只能看到自己生命的单一路径,但是当你站在一个高处去看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每个人的选择而造成的结果,其实是很有意思的。这样一来这个事情就成立了。


这也是因为我的创作观,我觉得一部好的电影对于观众来说就像剥洋葱,应该有很多层,第一层是让观众看上去觉得好玩和有趣的,也是普通大众能够读解到的东西;再下一层我觉得可能就是需要有一定的观影经验的观众,他可能对于这种结构吃得比较透,能看到更深一层,这就是所谓的表达和主题性的东西;再下一层可能就是对于电影本体的了解,电影学术研究的人能看到你这个电影里有没有对本专业的革新和进步,《心迷宫》可能前两层是有的,也许大众看到的故事和人物之间的矛盾是第一层,第二层。


《心迷宫》导演忻钰坤:总局没有那么可怕,十年后不再有“自首”


上帝视角,大部分人没有看懂,因为很多人都在问我,导演,你最后那个镜头到底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拍白虎去烧香,你再回想,剧中的四个主要角色,都有烧香的剧情,这里其实是穿透荧幕跟观众直接接触,这一刻就是把观众置于一个神明的视角,他这个角色也在自我叩问,到底我做得对不对,同时也是想对观众发问,如果是你们,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你会作何选择。


独舌:村长父亲在烧了尸后回家烧香,也特地给了他上香的菩萨一个主观镜头,仿佛菩萨活化了,正在审视他。


忻钰坤:对,我希望每个角色都能给他一个与神明擦肩而过的镜头,这样一个被审视的过程,村长本身也是有很强的政治信仰的,你看他的那些奖章、锦旗,视若珍宝,他做了一个坏的选择的时候,心里也会有畏惧,所以那一刻他走在黑的房间里,会突然觉得有个人在看着自己,其实那个视角就是观众。


《心迷宫》导演忻钰坤:总局没有那么可怕,十年后不再有“自首”



2
电视机里的大猩猩除了是时间点的证明,还是兽性的象征



独舌:说到环状叙事,其实本片的时间点非常明晰,最明显的证明就是电视机里的大猩猩,表示几段情节都发生在同个时候。这个大猩猩除了理清时间点以外还指代着什么吗?


忻钰坤:有。既然是电视,那到底里面在放什么节目呢?可以有一个多层的解读,我就想起之前我看的一个猩猩的纪录片,就是讲一个实验室把很多猩猩都放在一起训练,让他们有一个走向文明的进程,一开始的确是有进步的,大猩猩会让着小猩猩,母猩猩会让着自己的孩子,会有很多这种感人的片段,突然有一天这个实验室的食物短缺,导致这些猩猩开始出现争抢,甚至为了食物厮杀同类,就回到了兽性本来的一面。


其实本来想把这个纪录片分三章节嵌入故事里的,原本还有画外音,每个章节讲一点,到最后第三章的时候这个纪录片被揭晓,被讲完,然后你把整个故事一连起来就恍然大悟了,但后来觉得太累赘了,太突兀了,而且观众其实已经可以悟到了,你再跟他解释那么多就多余了,再一个是那个纪录片的台词很长一段,你再配一段画外音的话就会把原剧情的节奏给打乱了,所以那场最后就处理成了很快的过场镜头。


《心迷宫》导演忻钰坤:总局没有那么可怕,十年后不再有“自首”



3
“自首”是一种妥协,并不会拦住剧情汹涌的走向



独舌:那来说一说观众最关心的,结尾“自首”字幕,这段是总局审查要求加上的吗?


忻钰坤:对。我原来的结尾是开放式结尾,最后送审的时候总局提出了修改意见。其实我觉得并没有那么严重,我们在送审的过程中一直跟官方保持密切的沟通,他们也觉得这个片子挺棒的,很有意思,还以为是老编剧写的。


其实我也有看到网上有一些过激的意见说“你们被和谐了”,我觉得,如果你们能想明白今天中国电影是背负着一个什么样的包袱继续往前行,你就很明白这些妥协是为了什么。(记者:现在是历史进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如果你能用这样的思维去看这件事,其实这根本没什么。恰恰就是因为影片前面的铺垫做得很扎实,到最后显得那个字幕就非常的荒诞,我们路演二十站,每一站都有观众来问我们为什么要加这个字幕。那么多的疑问,说明什么?说明这一栏字幕是挡不住观众的,观众已经到达那个境界了。


这就像一个很浅的标签一样,我说,你们要纵向看中国电影的变化和进步,十年前《心迷宫》这样的片子是过不了审的,讲人性的黑暗,这是不能拍的;可能五年前,你必须要把这个结尾拍出来,我们要看到父子俩去自首,到今天就是一行字幕,我相信五年、十年之后这行字幕也不需要了,就是你要不断地拍这样的片子,跟官方去沟通,去尝试创作空间到底是如何界定的。也是为了能让这个片子跟更多观众见面,我们做了这样的妥协。


《心迷宫》导演忻钰坤:总局没有那么可怕,十年后不再有“自首”

(忻钰坤导演在给演员讲戏)



4
如何省钱?除了“不请明星主演”以外,还有各种妙招



独舌:这个片子才花了170万?


忻钰坤:前期是170万,后期做完以后是200万。这个片子可以说是“微成本”,因为我们说现在中国电影有个300万的坎,任何电影的投资都不可能低于300万了,但是我们这个做到了200万。


独舌:演员都怎么选的,特别专业。


忻钰坤:这是个群戏,核心角色、戏份很重的有五六位,不太可能靠找群众演员或者素人来完成的,必须还得是职业演员。我们找的都是河南当地的话剧团、戏剧团的演员,只要是有过表演经验的。我当时有个要求就是,你可以表演经验少,但一定要长得像。


独舌:除了不选明星当主演,还有哪些省钱妙招吗?


忻钰坤:这部戏拍摄地就是在我们制片人的老家,这个乡村,这就省了很多场景的成本,就是他亲戚家的房子给我们用,当地的道具都是家里边帮着提供,还有一方面就是从导演和摄影的角度讲,我们当时采用了一个纪实的方式来拍,手持摄影占的比例比较大,当时用这样的方式拍,一拍起来很快,要是肩扛的话,焦距和演员的走位有问题的话,我稍微自己挪一点就能全部找回来了,而且整体的人员配置,都能精简人手,所以我们能够26天拍完整个片子,(记者:才花了26天?不敢相信。)对,就是26天,就因为选择了这样的方式。


独舌:说到手持摄影,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开篇那个长镜头里,王宝山和黄欢吵架的时候,那一段晃得很厉害,也把吵架的那种紧张的气氛表达出来了。


忻钰坤:对,那场戏一开始我们想过要不要用斯坦尼康(注:一种摄影机稳定器),后来还是选择了肩扛。在这个过程中的确有一部分是摄影师的创作,他希望把两人吵架的这个节奏通过摄影拉起来,但中间肯定也有漏水的地方,确实是他已经走了那么长一个调度到这儿了, 肯定会有点疏漏。(记者:反而是歪打正着。其实已经很好了。)对,正好把节奏带起来了。


独舌:据说您是用iPad上一个软件来画这场长镜头的机位图?


忻钰坤:对,这么大一个场面调度,你要协调的部门太多了,当时我发现单纯跟大家解释真的解释不过来,然后我自己平时也好研究这个(软件),技术宅嘛,所以当时现场勘完景后,回来很快画了一张图,发给大家,而且还有每一个重要机位的参考画面,大家一看就比较明确了,各部门也能知道我在每个点上要做什么事。


独舌:看电影时没注意景别和构图,光琢磨人物之间关系了,现在想来,丽琴和王宝山暧昧的时候,后头还有一个大壮在暗暗觊觎着。


忻钰坤:对,最开始大壮朝丽琴走过去的时候是一个全景,走到跟前了还是一个全景,表示了这两人关系的疏远,也没有那种你来我往的东西,到丽琴转过来跟王宝山在一起的时候,丽琴更近了,基本上是特写了,王宝山是个中近景,感觉这两个人的关系比起刚刚那两个人一下子就拉近了,然后再一过来,又打开了另外一个空间,王宝山过去跟黄欢吵架,再一转过来黄欢生气了,走了,遇到肖宗耀,(记者:两人之间的对视表示他们也有“小九九”)对,背景里村长父亲也走过来了。所以我们通过景别的变化把戏的内部节奏找出来,这场调度的确还是有挺多看头的。


《心迷宫》导演忻钰坤:总局没有那么可怕,十年后不再有“自首”

(第9场长镜头机位图)



5
这部戏演员不仅不要明星,还要刻意避开明星,现在的明星都缺“乡土气”



独舌:说说您对各个主要角色都以什么样的方针来挑选?


忻钰坤:演丽琴的女演员,就是制片人的朋友,这个女演员的形象我们觉得很符合,因为她颧骨很高,给人一种很刻薄的感觉,在村里面大家都会议论这个女人,但她又不难看,能看出来年轻时的美貌, “丽琴”还需要有一定的年龄,徐娘半老,不然不可能村里那么多人围着她转,这个女演员原来很瘦,后来胖了点,脸上有肉了,颧骨就显出来了,我觉得就很合适了。


但是找“大壮”的时候费了好多事儿,很多备选演员年龄层是对了,但是我总觉得,为什么大壮是老光棍,肯定有原因的,你找一个很棒的帅小伙那就不合逻辑了,他肯定是长得丑,而且还有点古怪,我们找的贾志刚老师也是演过很多农村戏,抗战戏,他长得就很“怪”,骨骼惊奇(笑),事实证明这个角色是成功的,现在很多人跟我们说对“大壮”印象特别深刻,他也有点人性的小小的懦弱,大家会觉得这是个挺可怜的角色。


黄欢和肖宗耀是我很早以前拍栏目剧时合作过,因为是乡村戏,我们不想找一个男孩女孩,一过来就是满满的都市气息,眉眼之间很有棱角,英气十足,我们不想要这种,这样的演员,你就算给她扎个小辫、穿个小花袄,还是能看出来是城里人。他们俩也演得很自然,虽然演肖宗耀的男演员不是科班出身,经验也比较缺乏,但是他很符合这个角色。


《心迷宫》导演忻钰坤:总局没有那么可怕,十年后不再有“自首”


其实整个戏里,变化最大的是村长,一开始我们不是要找这个演员的,是开机都三天后才来的。一开始找的那位老师因故不能演了,后来就找了当地的一个演员,他其实和角色也不太像,他长得太白了,保养特别好,不像农村人,五十多岁了还特别潇洒,而且他说话声音特别洪亮,因为他主业是做主持的,经常登台,播音腔很重。


我当时就跟他聊故事背景、人物小传,他也跟我分享一些他跟他儿子之间的事情,跟戏里面说的父子关系有一些相像的地方,所以他试图开始去转化成这个角色,到最后拍父子在棺材前对视那场戏前,他为了保证能有一个不一样的状态,特意两天没睡觉,也不刮胡子,就让自己从面色开始憔悴下来,眼睛里面全是血丝,我从监视器里看,觉得这个人物真是对了。


《心迷宫》导演忻钰坤:总局没有那么可怕,十年后不再有“自首”


独舌:既然是在河南当地拍的,有没有想过让演员说方言来演绎?


忻钰坤:其实我很明确这个片子里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虽然是在一个乡村发生,但是如果讲方言,我很担心有的观众会以为我们在地域歧视,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想描述的也不单单是一个村庄里的故事,这个片子后来能在国际影展上受到很多观众喜欢,因为人性的很多东西都是通的,是没有国籍、民族的这种区别的,所以我们没必要一定要用方言,我又不是要讲这个地方发生的事,用普通话也可以。


第二个原因是本来河南方言就非常幽默,非常有意思,而我们写台词都是压着写的,就像大家正常对话一样,今天大家之所以觉得黑色幽默好玩,是因为你知道了故事的前后逻辑以后,再联想中间那些人说的话,会觉得别有深意,这些“梗”并不是段子,而是有深意的。如果让幽默的河南话一上来就搅和,变成了一个特别轻松的东西,这不是我想要的。


独舌:最后一个问题,在影片的中后段,像“一口棺材换了两户人家,可真要命”这样的解释性台词似乎略微多了点,显得有点累赘,您怎么看?


忻钰坤:一开始看观众还没太掌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们该用哪种方式去解读,看到中间那一段的时候,我觉得观众开始高能了,开始理解吸收这些细节性的东西,到第三章,从理论上来讲是覆盖了之前这些东西,你一定要有新的东西出来,所以会有村长去把棺材里的尸体拿出来,这种东西是观众在前两章完全没有看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原因吧,观众已经对这些信息有了认知,你再给他看这样的东西,他就会有更高的要求了,我觉得也是这样一个结构导致的必然吧。所以第三章更重要的是一个视角上的转移,的确会让节奏慢下来,但这是必然的。


【文/水兵月】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资讯与交流平台


【影视独舌】

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追求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公号,微博,博客,网站,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新浪、网易、腾讯、搜狐自媒体等10大平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