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各行当之间别掐了,抱团取暖吧
现在需要有人来梳理整个电视剧行业了,否则这样乱下去会有灾难性的后果,最该承担责任的我们不敢讲不让讲不能讲,于是我们都是在较劲:编剧跟导演较劲,导演跟编剧互掐,制作人跟电视台较劲,发行人跟采购人较劲,只有那只无形的却掌握生死大权的手不仅看热闹,还偶尔出来打两边的屁股,牛啊!
看到行业内不同工种之间激烈交锋,一阵阵心寒,本来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现在却针锋相对,我不站队,我愿意看到各方充分表达,我不充当裁判,我知道充分表达后大家就有了判断,我不责备谁,谁都可能做错事都有改正的可能,但是请不要为了交情和所为朋友就选边站,甚至恶语相加,水浑了你能抓到鱼咂地!
我不反对把新的概念和词汇引进到一个传统行业中,比如IP。但是我反对你们把它引进来以后,就一味拿这个像是你发明的专利一样,满世界洋洋得意,而不去注解它,去给它以真正的营养和内涵,去给它吃抗排斥反应的药,而是拿这个概念满世界装逼,忽悠别人直到忽悠自己,我看着你们沦落成嘴活一流的电视从业者!悲!
有的制作人特别会选项目做项目,遇到这样的制作人不要计较利益的多少,重要的是一直拥有合作的机会;有的制作人特别会毁项目玩儿项目,遇到这样的制作人你不被忽悠就是运气好,远离是不二的选项。第一种制作人也会有失败的时候,但是概率较低,第二种制作人也有成功的例子,那是他一辈子的门面和招牌。
集数拉长对于播出平台的风险是双刃剑,从今年播出的剧集看,长度和质量的对比关系失衡,如果不能在拉长的同时提高项目质量,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收视整体下滑;采购资金池的停涨或者下降,已经是风险警告,不要指望视频网站还能消化高成本或者高利润,它们随时可以再次放空走人,维护好电视平台才是首务。
在做2015年上半年采购总结,跟大家分享几个我们的数据,单部剧集数上升迅速,从去年的平均36.6集/部上升到目前的41.6集/部,说明合作公司明显减少;单集价格下降4%,说明地面采购价格上升空间已经消失,随着广告下滑,采购资金可能继续下降;抗谍战和情感类市场供应充足,年代传奇、古装、农村题材略缺!
地面剧目可供采购的剧目整体上有上升,一剧两星对地面的放量释放明显,地面作为重要补充已经不可忽视;央视都开始放地面了,说明上星平台采购资金上升也已经到顶,增长似乎也没有空间;类型题材继续收窄,抗谍战和情感剧继续扎堆,突破非常困难,市场审美疲劳严重;收视整体下滑,政策风险依然比较高。
全国这么多电视台,能够在一级市场进行电视剧采购的也不下二十家,但是真正能够形成购买章法的采购部却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乱买,出现深一脚浅一脚就不奇怪了,不能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经常购买垃圾也不奇怪了,观众你们也别太激动,很多时候采购人员也是身不由己,话语权极低。
说句不好听,可能被广大各种粉丝狂咂的话,当今影视圈,真的能够出色完成角色、诠释角色、塑造角色的演员真的不多,这不多中还是以年领偏大的一些演员居多,中年的也有几个,更多的都是以赚钱、炒作为主,顺便演演角色,以角色为使命顺便赚钱的真不多。没有对与错,就是一个态度和价值不同认知而已。
电视剧作为中国电视行业市场化最完全的一个门类,作品属性和商品属性究竟哪个是最优的考量呢?每个人的答案不仅不同,甚至相互想要说服的理由都很难反驳。要我说啊,我就选择作品属性优先,因为如果你把一个项目做到了作品级,很难在商品效益上有亏欠,反过来如果你商品属性强,商品是有销售风险的。
(2)别放任负能量了,留些体面吧
其实我早就厌烦透了一个电视剧的创作套路,那就是用大量负面事件和负面能量的故事核儿,以及叫人恨的牙根都疼的人物设置构成电视剧,只是在结尾处浮皮潦草地弄个看似圆满看似温暖的结局,于是就大摇大摆地毁三观了。难道就不能好好说一个温暖的感人的幸福的励志的深情的行云流水的故事吗?这样的故事和人物真的没有人喜欢没有收视率吗?我看象《父母爱情》等等前些年好多剧,收视几轮下来还是很坚挺吗!只是这样的作品越来越稀缺了!
所谓的极致,所谓的矛盾冲突,所谓的擦边球,所谓的收视点,有时与戏剧美学格格不入,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去尝试呢?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去仔细研究,也没有时间去认真酌磨,更没有时间去舍得花点时间。当评奖被重大政治题材垄断,被地方主义把持,被少数持有话语权者操纵的时候,这样的诚心之作就更加失去了市场。
丑陋大行其道的时候,美好一定是退避三舍,因为善良往往不是邪恶的对手,我最痛恨的是某些审查者,赤裸裸地仅仅用正面结尾就可以随意践踏美好和善良,就可以没有任何人文考量、价值引导、情感疏导,随意编造故事,这就是自欺欺人到了极点!我不是卫道士,但是我希望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温暖有规矩有尊严有人性有坚持有态度的社会里,生命很短,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一点热情赞美有错吗?
造成这些的罪魁祸首还是业内的人,特别是某些自诩是专业人士的行家们,他们根本就不会去考虑我所说的正面的东西,它们的眼睛里可能只有钱,他们的眼睛里可能只有某部擦边成功的恶俗作品为样本,我也不能说他们错了,但是还是希望我们的电视剧能够有很多坚守的人,有着善良的出发点,多做诚心之作,少做没啥营养的流行之作。
(3)作假的人都痛恨作假了,长点心吧
剧本是电视剧的基石这个还用去争论吗,剧本乃一剧之本,难道不是我们这么年教育中的金科玉律吗?你见过哪个公司在没剧本就直接签导演的?你见过哪个导演没剧本或者项目就直接签演员的?你见过哪个演员没见过一个字就直接签演出协议的?你见哪个导演组建好了,现到现场临时开会决定每天拍什么的,你见过哪个演员都是进组后和其他演员商量我们拍个什么一起现场攒的?会发生现场攒戏的情况,那也是你们手头有个基础的文字东西吧!到广电总局立项,没看见只要报导演和演员名单就获得拍摄许可的!相煎何急呢!
剧本这个东西吧,是个人就能写,否则哪里来这么多编剧呢?但是吧,它又不是个人就能写剧本的,否则怎么那么多编剧都出不了头呢!如果把编剧归为艺术范畴,天赋有时比努力重要,如果把编剧归为技术范畴,那就努力比天赋重要,无论哪种,既没啥天赋又不努力偷奸耍滑者,断然是没什么明天与成就而言的。
其实,很多剧,在剧本创作时都是不错的坯子,但是进入创作后期各种不靠谱就要集中爆发了,有叫你适应市场的,有叫你增加矛盾的,有叫你人物不够极端的,有叫你借鉴下某剧的,有叫你增加两条线索的,还有叫你给某角色增加戏份给某角色减少戏份的,就是没有深入理解编剧思想的,简单粗糙绝对诲人不倦。
如果电视剧继续空心化,剧情继续不走心,情节继续撒狗血,人物继续虚幻虚假不真实,情感继续没有根基甚至反人类,继续鼓吹高颜值大IP,许多观众就真的放下遥控器了,看看现在的收视率,在严重作假的当下,点位都在1以下了,怎么就没人想想,如果市场做没了,大家的价值还存在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没有几个编剧是有自己的坚持的,别不爱听真话。你们最后都屈从了公司或者制作人的坚持,公司与制作人又是屈从了资本,这就是影视行业当下的怪圈。其实,在中国有所坚持是特傻的事儿,尽管我们知道什么是错的,也不一定往正确的路上走,因为选择正确就是选择孤独。总希望每年有几部能大声叫好的剧!
最近接连有几个电视剧是在剧本不完全或者没有成熟剧本的情况下完成了拍摄,并且销售行情根本不受影响,或者播出势头不减,这是一个巨大的反讽,让很多认真地编剧情何以堪!不管是数据作假,还是发行能力可以掩盖项目的瑕疵,都是这个行业比较隐晦的话题 ,让人可悲的是,连作假的人都痛恨作假了!
【文/绝对敏捷】
End
【影视独舌】
由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微博、博客、豆瓣和人人小站、网站五大载体。在今日头条、新浪、网易、腾讯、搜狐都有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