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技术贴】与其妖魔化收视率,不如讲讲辩证法

(2015-06-01 12:24:52)

https://mmbiz.qlogo.cn/mmbiz/vLxh2Fac8OybKHW3PZScfIpQgenoyIvUicmBtpzhObCUaKWycd0Rb4BF8soicd6YtiaA0FXBNWXnvYiagmB2344J8Q/0?wx_fmt=png

收视率被称为万恶之源,真的是天大的冤枉。目前的电视剧市场中,收视率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广告投放市场中,它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收视率对于整个电视业的评价体系都是至关重要的,不能说有了乱象就一棒子把它打死。数据化一直是发展趋势,总比人为的判断来的更加客观一些。作为一个15年的电视剧从业者,我觉得解决收视率问题,要讲辩证法,要有专业性。


(1) 收视率存五大问题


https://mmbiz.qlogo.cn/mmbiz/vLxh2Fac8OybKHW3PZScfIpQgenoyIvUicQthiaCCSaic8uJ216y8fJJLAxeL4iaL8UZa6udPG4hCxF41lBeSpkBicA/0?wx_fmt=jpeg


单纯追求收视率不能简单归结为是收视率错了,就跟金钱可以诱惑犯罪,你能说金钱就错了吗?!错的是我们在追求收视率的时候手段、方式、方法等出了问题,不增加自我约束与职业约束甚至是必要的道德约束,粗暴的把一个本来客观有重要参考意义的事情要从地球上抹杀掉,这简直就是中国式应激的最具体的体现。


收视率有没有问题?当然有,这个也是不能够回避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我认为收视率的问题主要是如下几点:第一,针对中国国情来说样本户不够多;第二样本户的分布,各种数据网,各家取样都很混乱,都捡有利于自己的拿出来说事儿;第三电视台做为收视率的最大受益者,纷纷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维护制造收视率;第四广告公司投放策略不科学单纯依靠数据有时显得很业余,但是这个是最简单最低成本的运作模式;第五由于样本数量的少,使得污染样本户成为非常简单的事情。


针对第一个问题,一定有人说,这个样本户的设置是遵照国际惯例,而在中国,国际惯例恰恰是不能遵守的,真的“遵循国际惯例”有几个不被大家诟病的。电视台同行都有这样的经验,满大街都在看某个节目,可是这个节目在最终发布的收视率表上却没有得到数据的印证。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只有400户左右的样本户,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好理解了,其实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增加样本户的数量已经不是成本大的惊人的事情了,尼尔森在退出中国后如今再回来,他们在一些城市的样本数量已经达到10万。10万的基础数据推算出来的结果,更加叫我们大家信服吧!之所以不这样做,还是垄断思维和垄断地位造成的。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每天可以看到36城市网数据,可以看到50城市网数据,可以看到全国网数据,各地还有个各地的省网数据,市网数据,反正就是哪个数据对自己有利,各家就拿出来说事。你看中央台从来不拿城市网的数据说事,而各家卫视都说全国网主要是农村样本户的数据,这些没什么购买力人组成的数据我们才不看呢!各说各话,只能说是样本分布和取样序列有问题。数据公司本来也在迎合各家主要播出平台,我们也都知道背后的潜台词,数据公司本来就不是公益机构。


第三个问题是近年来最突出的收视污染问题。播出平台控制样本户,被权威中央媒体报道了。有人公然上门向制作公司寻求“做收视率”的合作。数据公司维护人员被跟踪、被窃听、被收买。某个作品在大播出平台首轮播出点位巨高,可是二轮到其它平台惨不忍睹。某作品因为收视不理想,买方不履行合同拖欠甚至恶意扣款...乱象层出不穷。


https://mmbiz.qlogo.cn/mmbiz/vLxh2Fac8OybKHW3PZScfIpQgenoyIvUw3j9OdMyvPOuzsCJaWfVHxAxt4zMaHsIt0GjCFHNojnMhz41KOPCsQ/0?wx_fmt=png


我在大学时跟广告系住隔壁,那时也读过一些广告方面的专业书籍,也了解国外广告讲求精准投放,如今工作已经15年,还在看着我们的广告投放不讲人群,不讲年龄,不讲产品定位,一味追求高收视点的节目扎堆投放,这个习惯也是导致数据疯狂的根源之一。如果广告投放有了细分的市场,有了产品定位研究,有了节目受众的精准研究,科学化精细化,就可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是一味追求高收视点的节目,无论是什么人群看,我只要投放到这样的节目中,广告公司就有了自己的业绩,于是出现了热点节目广告时段严重不够用,特色、特性、有自己定位和差异化收看人群的节目没广告的尴尬。针对这样的情况,播出平台只能拼收视点,数据能不疯狂吗!?


数据污染现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主要问题还是样本户太少,只要花点心思就找到了,想点办法就得手了。如果一个城市10万取样,污染的成本巨大,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的事儿,“聪明”的中国人是不会做的。400户样本,你只要污染到20到50户就可以操纵一定范围的数据了,成本低、收益高,势必引来“有心”者的染指。增加采样数量比上报总局和统计局可能更加有信服力。


最后我想说,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确实是当务之急,不过也不要对新的评价体系抱有太大希望。我想对电视台说,你们有能力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你们面对看的人多却没有收视率的问题自己去调查了吗?你们有努力挣脱收视率的枷锁而去建立自己的口碑营销了吗?电视台本身的纵容也是根源之一!


(2) 数据工具不能丢弃


https://mmbiz.qlogo.cn/mmbiz/vLxh2Fac8OybKHW3PZScfIpQgenoyIvUBwJz4QCp4QZfdbBMDpOSyGUpW60txrQJficT5K34SwkAm4ZQ7lmry1g/0?wx_fmt=jpeg


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的,数据也是一样。如果有人对于这个数据一定要绝对着看,那只能说明这个数据是对它有利的,这是一个基本判断也是简单判断。围绕数据的口水战此起彼伏,我们在口水中消耗了能量与精力,也消耗了时间和金钱,日子就这样的过来了,唯一不变的是“肯定”和“怀疑”交错,谁也占不了上风。


说心里话,我是数据的支持者,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应,但是我们不能单纯看表面数据,一定带着分析和甄别的能力去看数据,就会很好的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您一味的相信极端的数据,并用极端的数据说事儿,那也没办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说话的权利。看一个频道的数据,必须是横向比较、纵向分析,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平均收视点5的频道与一个平均收视点3的频道横向比较就没有意义,在5的频道你播出来4.8,然后跟那个3的频道播出的3.8比较,然后说我这个剧比你那个好,这不是炫耀而是无耻,我的判断是那个3.8的剧肯定比那个4.8的剧要好很多,这就是纵向分析。


随着收看手段的多元化,收看习惯的不确定化,一直被大家参考的数据已经严重落后于现实,国外早就启动了新的收视调查,包括实时收看,延时收看,点播收看,大小屏收看,停留时长,甚至是快进部分记录等等一系列全数据,然后得出一个视听产品的总的数据,而我们还在用一个跟人口总量比取样过少的基础数据作结论,已经与真实越来越背离。虽然现在还经常用网络点击量来佐证产品的优秀,可是早就有人爆出,这样的网络数据经常是乘以5倍、10倍再对外公布!通过个人接到的信息也能印证这一点,谁没接到买粉丝的,加v的,帮助你实现各种数据的信息呢?!


https://mmbiz.qlogo.cn/mmbiz/vLxh2Fac8OybKHW3PZScfIpQgenoyIvU5Aq2oiaxnBhPLLGj7IvMtR6A6iaYbibicRIQXXdoN2jIsrO05TBQVBZ7dA/0?wx_fmt=jpeg


数据在我们这里有这样几个主要矛盾,第一,垄断严重,我们只有一家数据公司,姑且不去怀疑,本身就是垄断;第二,唯一的一家数据公司的背景也叫人产生怀疑,总是有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第三,调查样本数据严重窄化,单一,无法反映全业态的整体面貌;第四,一直被江湖传言数据污染严重,公信力每况愈下;第五,在科技手段如此发达的当下,不及早启动海量数据分析,就永远缺乏正当性;第六,所谓的新媒体的网络点击量,从开始就充满了利益纠葛,更加虚无缥缈……


如今数据被妖魔化,被污染化,被各种人利用,隐隐显现出来了一定的罪恶嘴脸,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总是用绝对的眼光来看待数据造成的,只要我们理智一些,数据里面还是有非常大的学问,研究起来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也是指导工作非常有力的武器。只要你有几套分析数据的方法,就一定可以读出绝对数据后面比较接近真实的有价值的参考数据。试想,如果没有这个数据,大家又如何对电视剧的优劣,观众的口味变化,剧本的质量,演员的价值以及公司的水准作一个基本的判断呢?!


数据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所以既不能被数据捆住手脚,也不能忽视数据背后隐藏的真正秘密。中国人习惯往上看,哪怕看到的是别人的屁股,其实你只要把视角降下来,你可能看到许多是笑脸。


【文/宁中则】

 


End


https://mmbiz.qlogo.cn/mmbiz/vLxh2Fac8Ox5icm38zEEdxRDEMF66VblqMJsyktLtRq5tIUb4dfFiccPxBllnnVOHvL84sCC7coYId24worEGAaQ/0?wx_fmt=jpeg

 

【影视独舌】

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微博、博客、豆瓣和人人小站、网站五大载体。在今日头条、新浪、网易、腾讯、搜狐都有阵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