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文抄公

(2025-06-04 10:52:48)
标签:

散文

闲话文抄公

 

国人幽默风趣,称那些抄袭他人文章的人为“文抄公”,而不斥责他是文盗、窃贼、扒手。也不会将他揪出来挂上牌子,上书“文盗”二字游街示众。也许,这就是“文抄公”生生不息的原因。

“文抄公”古已有之,据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记载:河北枣强县有一个叫张怀庆的武官,喜欢附庸风雅,把别人的诗句改头换面后当作自己的大作。有一次,李义府写了一首五言诗: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看后,觉得很好,就在每句诗前添了两个字,改成七言绝句: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这种行为被时人讥讽为 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个典故后来演变为成语生吞活剥

张怀庆的行为虽然不光彩,但他还下了一番推敲琢磨的功夫。如今有些文抄公,连张怀庆都不如。他不动脑筋只动手,看见别人的好文章,鼠标轻轻一点,复制、粘贴后,就成了自己文章中的一部分。旁人根本看不出他是剽窃,因为他没有用你的原标题,而且还有他自己的“高谈阔论”“旁征博引”。犹如将他人地里的白菜拔了放在他的篮子里,然后又在上面盖上自家的青菜、萝卜、豆荚、黄瓜,可谓文抄公中的佼佼者。要不然怎么会说“天下文章都是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呢?

我就被这种高手光顾过。

我曾写过一篇谈读书的文章,我认为读书有三种乐趣:

第一种是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苦趣。

读书是一件苦事,对于那些刚刚接受启蒙教育的孩子来说,读书就是吃苦的开始。除少数天生与书有缘的读书种子会主动亲近书外,多数人都是在老师父母的压迫下,把读书当任务来完成。因为是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中便充满了种种痛苦。首先是求知苦,那一个个生字生词,一个个疑难问题犹如一座座大山,横亘在学生面前。倘若没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是万难江都数进行到底的。其次是饥寒苦,学生读书,天不亮就起床,日上三竿还不吃早饭,深夜还在挑灯苦读。更有家贫者,顿顿萝卜青菜,三月不知肉味,更是苦上加苦。我读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是个缺吃少穿的贫穷年代,除了要忍受冬天赤脚上学的痛苦外,还要忍受饥饿的折磨。然而苦中有趣,不说上学路上采花扑蝶掏鸟蛋,单是小小的课本上就有无限乐趣。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我们便用硬币在课本上“印钞票”,或者用蜡笔给书中人物“添姿加彩”,三涂两抹,书中那些帅哥靓妹就成了红发蓝眼的外国老爷爷老婆婆。看着自己的“杰作”,能不偷着乐么?

第二种是秦观《好事近》中“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的乐趣。读书犹如在山道上行走,正寂寞冷清时,突然进入一个优美的境界。无论内容怎样博大精深的书,初读时,由于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时空交错变换,情节跌宕起伏,表现手法怪诞诡谲等原因,常常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但随着阅读的深入,眼前的景象渐渐分明起来。我们不仅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熟悉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音容笑貌,还心系书中主人公,为他们担惊受怕。读书的乐趣就在于沉醉书中,我们可与与老庄一起坐而论道,与孙悟空一起大闹天宫;与武松在景阳冈打虎,与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与铁道游击队员一起扒鬼子火车……当我们神游书中,物我两忘时,那是怎样的一种超脱快乐啊!

第三种是苏轼《水调歌头》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志趣。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一腔浩然正气,如果说人有灵魂的话,正气就是人的灵魂。中外古今,凡有成就的艺术家,其作品都充满浩然正气,明人归世昌说:“画竹不惟有气亦兼有声”。他认为明代画家朱鹭画竹“奋袖而起,勃勃有气,观其画”则有“怪石危干,飒飒欲动”之感。那么,画家如何做到“有气兼有声”呢?归世昌认为艺术家只有“胸中无事”,即不为名利得失所累,亦即人品高尚,才能“耳目具阔”,画出佳作。人品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书中不只有丰富的知识,还有浩然正气。齐人“不食嗟来之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苏轼、郑板桥,诗书画三绝。读书人就是要多读优秀作品,涵养正气,陶冶情操,升华自己的人格境界,做一个有品位的人。

这篇名为《读书三趣》的文章2009年发表于贵州《劳动时报》文学副刊,然而20108月就被人一字不差的用在《读书之趣》的文章中,我的辛勤写作不过是为人做嫁。可叹我几天前才在网上看到该文。这是我被人剽窃的第三篇文章,谁知以后还会有几篇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读书三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