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渊碎月:叙事《邻居杜花花的家人们》之三之《仇恨与爱》之(下)之第3节
2022-10-26 21:04:18
标签: 岁月 纪实 文化
《邻居杜花花的家人们》之三之《仇恨与爱》(下)之第3节
(前接《仇恨与爱》之(下)之第2节。(下)之第1节推送在新浪微博上,第2节推送在百家号平台之《天渊君的闲云野鹤》,并分享在天渊君之新浪微博上;请参见。)
芦阿彩的故事基本讲完了。缠绕着她一生的爱与恨,天渊君从生理心理、历史现实、哲学科学、人性兽性、伦常道德等多角度多立面,絮絮叨叨地说了不少。天渊君对芦阿彩整个人生轨迹的解剖,用的就是那把爱与恨的手术刀。他沮丧的是,他突然发现这个话题现在似乎很多人不爱听了。这个《仇恨与爱》(下)的第1节、第2节的文字,在网络平台推送时,就不断失败不断被告知,说爱与恨的文字不适合推送这很让人尴尬。我颇为疑惑。正常来说,爱与恨是个接近于永恒的文学话题,人文话题。这样的话题怎么会过时会不合适呢?一个人活着,怎么可以没有爱与恨,怎么可以不说爱与恨?但怎么还会有那些有责任有担当的平台不待见,拒绝爱与恨呢?这个世界怎么了?还是我有什么问题呢?
一个人活着,可以奢侈地聊聊爱与恨,说明这个人还是活的不错,至少不是像那个老子说的像刍狗一般活着。比如芦阿彩同志,在杜家她总体而言活得还是比较滋润的。她的滋润表现在,她可以恣肆地爱或恣肆地恨。不管怎样,可以表达爱与恨,说明这个人很有腔调。试问,在杜家,杜宏愿,杜花花,蕾蕾和苗苗,在那个无法言说的年代,谁曾有这样的腔调?有这样的活法?
那个老子是个尊号,不是自以为是的绰号。他的名字实际上叫李耳,也有人叫他李聃或老聃。这是个很慵懒的人。他写过一本似是而非的书,叫《道德经》。所谓的似是而非,就是是似乎是非,非一定不是是。他总是说一些“道可道非常道”这样似是而非的话,但有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表达很明确且让我很激愤。我也因此一直以为老子比那个姓孔加引号的圣人要伟大的多。后来上大学时,哲学教授对我说,刍狗实际上不是猪狗而是祭祀时的祭品,祭祀时刍狗很神圣,祭祀后就只是一堆像狗一般的茅草。所以老子那句很明确很激愤的名句既不合他的本意也不符合他的思想。我因此有些沮丧但依然被这样一句被误解的千古名句激荡着。此时天渊君对老子那句名句解读的信马由缰的文字,不是诠释这句普通的句子因为被误解,所以成为千古名句的历史经纬,不是阐述被误解的老子比真实的老子更为伟大这样深奥的哲学命题,也不是论证误解的力量有时比真实的力量更为强大更为执拗更有生命力的哲理内涵。当然天渊君对老子和另一个孔先生的看法自是与众不同,只是生怕过多地议论那两位先生,会偏离我对那个凡妇俗女芦阿彩的深切关注,会模糊我对她人生充斥着误解和误解引发的诸多尴尬、混乱、南辕北辙或乱七八糟事件的认知。实际上我更愿意深入地思考她的爱恨情仇。
对,误解是我思考芦阿彩的一把钥匙,或者说是我对芦阿彩人生理解的一个切入点。说的完整一点,芦阿彩人生的爱与恨总是在她自身的误解中运行,同时在旁人对她的误解中继续越走越远。她把爱误以为恨,把恨误以为爱;把对集体的爱(这个集体可以理解为国家、社会、时代、阶级、邻里、家庭等等复合概念)误以为对个人的恨(诸如藤井俊雄、藤井岸、芦外婆、谷井茂等个人,或许还有杜宏愿。)。也就是说,她不知爱怎知恨,不会恨又怎会爱!她还以爱的方式恨着又以恨的心结继续着爱。这既是她的情感问题,也是她的认知问题。她在这两个情感极端之间来回碰撞盲目实践,与周遭旁人爱与恨的对接或交汇时,在相互对抗相互伤害中不仅仅呈现着人性疯狂的自利与恶,还毒化着生存环境中人与人相处的基本伦常氛围。她最大能量地伤害着别人也被别人伤害着;而且以神圣的名义,组织的名义,政治正确的名义,自以为是地帮助别人,拯救别人,超度别人。这是误解的悲剧,也是个人的环境的共同悲剧,个人与环境共生的悲剧。
关于芦阿彩的爱与恨,她的误解,目前我只能孤立地抽象地说这些了。她的社会性成因和其他原因,我无法展开来说,我担心我可能已经误解了芦阿彩;一旦展开,我的误解可能会更深!而此时,会不会因此有人会误解我的叙事,或者因我叙事中的误解而进一步误解我呢!
大殓仪式已近尾声。天渊君很惶惑地环顾四周,看见芦阿彩同样惶惑地端着杜宏愿的骨灰盒,环顾四周,举止失措不知进退。这时,整个悼念大厅魔法般安静着,大家朝着大厅大门望去,看见一个约摸四十岁左右的女子,风姿绰约地走了进来。斯文和我紧张地回忆着这个女人会是谁?能是谁?只听见芦阿彩发出一个很梦幻很凄厉,音节拉得很绵长很绵长的声音:
“蕾蕾,这不是蕾蕾吗?”
这个女人跪在芦阿彩的面前,也可以说跪在了杜宏愿的骨灰盒前,低下头,说道:“爸,妈,对不起!我来晚了!”接着她继续低着头,久久不愿抬起,只是她的哭声由轻到重,由低到高,由细到粗地开始伸展,开始缓缓地向上升腾、缭绕和漂浮,在大厅的天花板上盘旋回环,不肯散去。期间,我们大家都看不到杜蕾蕾的脸和她历经沧桑后的痕迹,她浓密的长发烟尘般遮没了一切岁月的细节,让人去猜去想去毫无节制地放声大哭!因此大家都不肯散去,继续环绕着、俯视着杜蕾蕾,这个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的曾经杜家最为胆怯最为乖巧的女孩子!我们能够听见的都是杜家女性们,杜花花、杜苗苗、杜蕾蕾,和她们的母亲芦阿彩抱在一起痛哭着,纠缠着,撕扯着,哭声时高时低时断时续地此起彼伏,像漫溢开来的水流,铺展着流淌着填充着整个现实的空间情感的空间和岁月的空间!
(请继续关注《邻居杜花花的家人们》之四之《烟尘》(上))
天渊碎月:叙事《邻居杜花花的家人们》之三之《仇恨与爱》之(下)之第3节
《邻居杜花花的家人们》之三之《仇恨与爱》(下)之第3节
(前接《仇恨与爱》之(下)之第2节。(下)之第1节推送在新浪微博上,第2节推送在百家号平台之《天渊君的闲云野鹤》,并分享在天渊君之新浪微博上;请参见。)
芦阿彩的故事基本讲完了。缠绕着她一生的爱与恨,天渊君从生理心理、历史现实、哲学科学、人性兽性、伦常道德等多角度多立面,絮絮叨叨地说了不少。天渊君对芦阿彩整个人生轨迹的解剖,用的就是那把爱与恨的手术刀。他沮丧的是,他突然发现这个话题现在似乎很多人不爱听了。这个《仇恨与爱》(下)的第1节、第2节的文字,在网络平台推送时,就不断失败不断被告知,说爱与恨的文字不适合推送这很让人尴尬。我颇为疑惑。正常来说,爱与恨是个接近于永恒的文学话题,人文话题。这样的话题怎么会过时会不合适呢?一个人活着,怎么可以没有爱与恨,怎么可以不说爱与恨?但怎么还会有那些有责任有担当的平台不待见,拒绝爱与恨呢?这个世界怎么了?还是我有什么问题呢?
一个人活着,可以奢侈地聊聊爱与恨,说明这个人还是活的不错,至少不是像那个老子说的像刍狗一般活着。比如芦阿彩同志,在杜家她总体而言活得还是比较滋润的。她的滋润表现在,她可以恣肆地爱或恣肆地恨。不管怎样,可以表达爱与恨,说明这个人很有腔调。试问,在杜家,杜宏愿,杜花花,蕾蕾和苗苗,在那个无法言说的年代,谁曾有这样的腔调?有这样的活法?
那个老子是个尊号,不是自以为是的绰号。他的名字实际上叫李耳,也有人叫他李聃或老聃。这是个很慵懒的人。他写过一本似是而非的书,叫《道德经》。所谓的似是而非,就是是似乎是非,非一定不是是。他总是说一些“道可道非常道”这样似是而非的话,但有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表达很明确且让我很激愤。我也因此一直以为老子比那个姓孔加引号的圣人要伟大的多。后来上大学时,哲学教授对我说,刍狗实际上不是猪狗而是祭祀时的祭品,祭祀时刍狗很神圣,祭祀后就只是一堆像狗一般的茅草。所以老子那句很明确很激愤的名句既不合他的本意也不符合他的思想。我因此有些沮丧但依然被这样一句被误解的千古名句激荡着。此时天渊君对老子那句名句解读的信马由缰的文字,不是诠释这句普通的句子因为被误解,所以成为千古名句的历史经纬,不是阐述被误解的老子比真实的老子更为伟大这样深奥的哲学命题,也不是论证误解的力量有时比真实的力量更为强大更为执拗更有生命力的哲理内涵。当然天渊君对老子和另一个孔先生的看法自是与众不同,只是生怕过多地议论那两位先生,会偏离我对那个凡妇俗女芦阿彩的深切关注,会模糊我对她人生充斥着误解和误解引发的诸多尴尬、混乱、南辕北辙或乱七八糟事件的认知。实际上我更愿意深入地思考她的爱恨情仇。
对,误解是我思考芦阿彩的一把钥匙,或者说是我对芦阿彩人生理解的一个切入点。说的完整一点,芦阿彩人生的爱与恨总是在她自身的误解中运行,同时在旁人对她的误解中继续越走越远。她把爱误以为恨,把恨误以为爱;把对集体的爱(这个集体可以理解为国家、社会、时代、阶级、邻里、家庭等等复合概念)误以为对个人的恨(诸如藤井俊雄、藤井岸、芦外婆、谷井茂等个人,或许还有杜宏愿。)。也就是说,她不知爱怎知恨,不会恨又怎会爱!她还以爱的方式恨着又以恨的心结继续着爱。这既是她的情感问题,也是她的认知问题。她在这两个情感极端之间来回碰撞盲目实践,与周遭旁人爱与恨的对接或交汇时,在相互对抗相互伤害中不仅仅呈现着人性疯狂的自利与恶,还毒化着生存环境中人与人相处的基本伦常氛围。她最大能量地伤害着别人也被别人伤害着;而且以神圣的名义,组织的名义,政治正确的名义,自以为是地帮助别人,拯救别人,超度别人。这是误解的悲剧,也是个人的环境的共同悲剧,个人与环境共生的悲剧。
关于芦阿彩的爱与恨,她的误解,目前我只能孤立地抽象地说这些了。她的社会性成因和其他原因,我无法展开来说,我担心我可能已经误解了芦阿彩;一旦展开,我的误解可能会更深!而此时,会不会因此有人会误解我的叙事,或者因我叙事中的误解而进一步误解我呢!
大殓仪式已近尾声。天渊君很惶惑地环顾四周,看见芦阿彩同样惶惑地端着杜宏愿的骨灰盒,环顾四周,举止失措不知进退。这时,整个悼念大厅魔法般安静着,大家朝着大厅大门望去,看见一个约摸四十岁左右的女子,风姿绰约地走了进来。斯文和我紧张地回忆着这个女人会是谁?能是谁?只听见芦阿彩发出一个很梦幻很凄厉,音节拉得很绵长很绵长的声音:
“蕾蕾,这不是蕾蕾吗?”
这个女人跪在芦阿彩的面前,也可以说跪在了杜宏愿的骨灰盒前,低下头,说道:“爸,妈,对不起!我来晚了!”接着她继续低着头,久久不愿抬起,只是她的哭声由轻到重,由低到高,由细到粗地开始伸展,开始缓缓地向上升腾、缭绕和漂浮,在大厅的天花板上盘旋回环,不肯散去。期间,我们大家都看不到杜蕾蕾的脸和她历经沧桑后的痕迹,她浓密的长发烟尘般遮没了一切岁月的细节,让人去猜去想去毫无节制地放声大哭!因此大家都不肯散去,继续环绕着、俯视着杜蕾蕾,这个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的曾经杜家最为胆怯最为乖巧的女孩子!我们能够听见的都是杜家女性们,杜花花、杜苗苗、杜蕾蕾,和她们的母亲芦阿彩抱在一起痛哭着,纠缠着,撕扯着,哭声时高时低时断时续地此起彼伏,像漫溢开来的水流,铺展着流淌着填充着整个现实的空间情感的空间和岁月的空间!
(请继续关注《邻居杜花花的家人们》之四之《烟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