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扯:离题万里或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等的观后絮叨

2022-08-18 19:22:50
标签: 闲扯 情怀 文化

 


2022818日。闲暇之中,陪家人连续观赏了两部电影,上午一部下午一部。一部是《安娜.卡列尼娜》,美国人拍的根据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名著改编的电影,另一部是华语电影《误杀2》,好像是国内导演拍的,警匪悬疑片。故事发生东南亚某国的一家名叫新曼医院里。这两部电影,无论题材、内容,还是拍摄水准都差异极大。上次曾经闲扯过《茜茜公主》和另外一部毫不相干的电影,今天突然想再玩一回类似的智力游戏。这次扯什么呢?前几天,钩沉旧稿,顺便写了些稍显严肃的文字,推送很吃力,心很累,就随性扯扯吧!

既是闲扯,也就不做什么案头准备了;既不核实细节,也不借鉴他人观点。只是闲说,不必当真。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

 

一、  电影很好看,忠实地再现了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这个文学形象,与我青年时读过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印象基本相同。这很难得。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我膜拜的泰斗级人物,尽管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今天看的《安娜》我都没能读完。我曾洗漱完毕,闭门静心地阅读他的《战争与和平》。可惜读了几十页,小说还沉浸在众多贵族与宫廷环境静态描摹里不愿脱身,在精雕细刻的现实主义叙述中,极其缓慢地推进着故事发展,让心浮气躁的年轻天渊君无法承受。记得那本《复活》因为其中男主角聂赫留朵夫诱奸女仆玛丝洛娃的狗血情节,我才看了篇幅多了一些但依旧没有看完。至于男主深刻的灵魂忏悔和良知发现,都草草掠过了。这次再次进入上流社会贵妇安娜的精神世界里,有了新的观感。

 

二、  读大学时,我们的教科书一般都说: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和个人幸福,却在丈夫卡列宁的虚伪乏味、情人渥伦斯基的冷漠自私面前,无法容身,最后只得卧轨自杀。所以最正能量的主流观点是,这是一个女性追求爱和幸福的悲剧。当然这是书面语,但不是正常人听得懂的人话。 

这个安娜卡列尼娜,一个字:作!两个字:很作!四个字:作天作地。沪语可能更可以品出其中的况味。在一个很正常闲适的贵族生活圈,社交圈,眷属圈里,本来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运行着。这时,那个情感丰富,不计名声,不守本分的安娜出现了。她遇见一个很帅的军官渥伦斯基,不惜以出轨的方式进入爱欲的癫狂中。她开始嫌弃沉稳持重的丈夫卡列宁,怪罪儿女的碍手碍脚,怀疑情人渥伦斯基有否变心,还要疑神疑鬼地揣测周遭所有人对她可能有的的嫉恨、艳羡、冷嘲、热讽、诬告、猜测、诽谤等等。其他人包括丈夫、情人,虽然想尽一切办法迎合她,成全她,劝诫她,都无济于事,大家看着她在一个幸福祥和的圈子里翻江倒海,摧枯拉朽,一地狼藉。直到事情变得不可收拾,她干脆来个卧轨殉情,一死了之。这有意思吗?这样很革命吗?这样是不是就从内部瓦解了万恶的上流贵族社会了?

 

三、  从社会学或民俗学的角度解读安娜这样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对吗?显然不对。我说的不对不是说社会学或民俗学角度的解析有什么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文学巨匠给我们耐心讲述的这个安娜的情感故事,并不是让我们这么庸俗地简单地理解她和她的人生。

 

我想到了一个词:规矩。安娜的惊世骇俗或伤风败俗,只是服从着她自己的个人意志和情感天性;但一个稳定社会阶层遵行的规矩会告诉她,你对贵族生活,对世俗规矩的挑战和践踏,是对族群的一种叛逆,族群一定不容于她肉身的存在和精神的延续。她必死无疑!

 

关于《误杀2》:

 

一、《误杀2》不是一部好电影,它故事编的很离奇很拙劣。罪犯劫持人质,因为罪犯的儿子心脏疾病需作换心手术,而恰巧某市市长儿子也亟须换同样的那颗心脏,于是医院院长临时决定将心脏给市长儿子不给罪犯儿子。罪犯只得铤而走险,最后让同情他的警察想法射杀他,结尾很荒诞地让医生把罪犯的心脏换给了罪犯的儿子。影片揭露官府和权贵的腐败,故事的背景就放在了外国某地。主角们(实在分不清罪犯和那个张姓警官,到底哪个是主角?)说着汉语,穿着外国的花哨警服,满街的汉字店招和广告,那个扮相很老的港星任达华卖力地说着似乎是港腔的普通话,我们观众的视觉不得不飘摇在国内、香港或外国某市三地,并不断切换着,这让人觉得世界很魔幻,我们最后依旧不知道故事到底发生在哪里。

影片娱乐性很强,观众在玩味情节悬念、故事漏洞和细节穿帮中,不断得到一种智力上的优越感和审查快感,所以电影有一种别样的好看。

 

二、这个故事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政府的黑幕,官员的腐败,权贵的作恶,社会的不公,等等。我感兴趣的是那颗不知何人从何处搞到的,一直在体外跳动着的坚强心脏。按照换心手术的流程和手续,那颗心脏本应给罪犯的儿子。医院院长只需向罪犯稍作解释,说心脏意外损坏,无法换心。按照规矩(潜规则),悄悄给市长儿子换上即可。那个罪犯因为种种原因,不愿遵从规矩(潜规则),一定要遵从既定的规则流程。血案就此发生了。

 

关于规矩:

 

一、规矩是什么,规矩就是规范的尺度。规矩就是不成文的、通行于社会生活中的言语、行为的准则。因为通行世俗生活,所以它具有约定俗成的共知共识。此其一也;其二,规矩不成文,说明它不是法律,并不一定具备公平性与正义性,也可能具备;其三,规矩没有明确的文字规范,它对百姓或大众的约束力,靠的不是法律的权威,而是超越法律之外,法律之上的更为强大的力量。什么力量?不知道。什么力量都可能。

 

二、安娜悲惨死去,是安娜藐视上流社会规矩的结果。罪犯成为罪犯,是罪犯藐视世俗社会规矩的结果。这是天渊君生搬硬套得出的结论。不同意也可以。天渊君并不关心谁同意谁不同意!天渊君关心的是,谁不守规矩谁就死无葬身之地。

 

三、 因为是闲扯,所以不必看作是对影片的评述,更不是对经典形象的文学评论。天渊君一直以为,影片是一种幻相,它折射出的现实景观常常会因此变形失真,有时不方便评论现实或评论时牵扯到具体的人与事,我们可以酣畅地评论一下影片。嗯,也是一种聪明的做法。《误杀2》的编导就很聪明。

 

四、补充一下。此次闲扯中的规矩,与潜规则同义。二者的区别仅在于:一者通俗易懂,一者书面规范;一者时髦,一者过气。(关于潜规则,可参阅吴思的有关文字。)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