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职业文字:教学中的空白
2022-04-25 16:56:54
标签: 笔记 职业文字 技术
题记:2022年4月25日。钩沉旧稿。借此,天渊君特别想表达几层意思:一、此时聊自己的教学经历,并不合时宜。沪上疫情很严峻,政府采取的封控、管控力度相当惊人。瘟疫的快速传染,社会运转、生活保供、居民承受以及政府的公信力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比如今天,全市2500万市民静默在家20多天,情景十分恐怖。真可说百年未遇的瘟疫灾难。天渊君无法聊疫情。聊回忆,是一种心绪排遣一种本能回避一种身心疗治。二、旧稿《教学中的空白》,大约是我1985年左右的教学心得。它的意义在于,这是我从教第一次正式发表的文字。刊文的教学期刊应该还在,但满屋子就是找不见,只找到了那份发黄发脆的复印件。真是万幸万幸!我记得,那次教学公开课以及之后的教学心得,似乎开启了我以为教学生涯的辉煌前程,我一路狂奔直到咚的一声巨响,我被南墙撞得金星乱冒。人生际遇就这般很深刻地教育了我改变了我,我的性格也得以最终定型(闲适的我,有空会聊一聊这段难忘的岁月)!三、我的教师职业大约有十多年。至今我还会选择性地遗忘它。遗忘中,还是会不断有一些让人潸然泪下的场景和细节涌上来,让天渊君情绪不稳。所以我只选择了《作文心理的现象描述》(参见天渊君博客之笔记之职业文字之八),和此文《教学中的空白》,作为这段职业生涯文字上的留念。
《教学中的空白——执教《项链》后的随想》
正如小说中忌“直”忌“露”一样,语文的课堂教学也要给学生留有咀嚼寻味的余地。有时讲解得太实太细,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小说体裁课目,应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追求回味、想象的空镜头。这是我在执教莫泊桑的名篇《项链》公开课时体会到的。
上课时,我首先指导学生理清小说中路瓦栽夫人两次情绪的大起大落,领会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和风气的败坏之后,我板书了下面的下图:
(板书略)
然后,我着重将重心放在板书的“?”上,将学生思考和想象的起点放在小说嘎然而止的终点上,我要求学生想象:路瓦栽夫人和女友佛来思节夫人分手之后,当他得知项链是假的时候,她的灵魂深处会展开怎样剧烈的冲突和争斗,又怎样在动作、语言和表情上反映出来。在学生热烈的课堂讨论之后,我布置了作文《分手之后》,要求学生填满这个空白。学生兴致勃勃地写了,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设想了许多种结局。我整理了一下,大略分了类,约有15种,撮举一二为例:
一)诺瓦栽夫人受了强刺激,回到家里,他躺在丈夫的怀里,喃喃地说:“是我的罪孽,我的罪孽!”他在懊悔和自责中死去。
二)路瓦栽夫人发疯了。一次,撞在一辆马车上。车里,正是来找还给她多余钱的佛来思节夫人。她死在女友的怀里,眼睛都没闭上。
三)路瓦栽夫人拿到找还的钱后,买了一副真的项链,他想重新过那种狂热陶醉的生活。但是,再也没有人邀请人老珠黄的她参加舞会了。
四)在佛来思节夫人帮助下,她重新进入舞会。在舞会上,巧遇旧日的债主,他正用一种嘲讽鄙夷的语气谈论着过去贫民区里泼妇的她。
五)路瓦栽夫人觉醒了,回到家里,他把当年舞会上穿的礼服撕成条条布片,她被虚荣抛弃了,她也抛弃了虚荣。
看着学生那些充满才智和活力的续写。我得到了很深的启迪:他们的续写,从单个看,也许不失片面。像莫泊桑这样杰出的小说家,其作品的续写,不可能完全成功。但从整个年级来看,学生续的各种结局,却正体现了莫泊桑结尾艺术的想象空间,即:空白的多元、多层次和多主题。从教学效果来说,至少有两个作用:一,续写填满空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小说人物情绪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这就会迫使学生课内课外,不止一遍的阅读课文。二,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潜在的想象禀赋和能力,并通过文字加以整理和客观化。
于是我推想开去。从思维的特性来说:空白是想象的前提。换句话说,没有空白就没有想象。与其强制学生用教师的理解去填满空白,不如让学生自由地想象。还是以《项链》为例,个体的想象是单向收敛的,片面的,但作为班级或年级。想象就呈现出发散状态。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种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智能结构,不同的理解;也就有多少不同的想象,不同的结局。互相交流一下。学生的视野就开阔了,思路就打开了,整个教学就活了,充满生气了。学生最可贵的想象力和思维品质的发散性,就得到了有力的刺激和发展。
显然。空白的关键,在于教师分析课文角度的新颖,悬念的设置。这就要求教师,在追求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同时,要追求教学的韵味,教学的艺术氛围。这就对教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更高的教学境界。我想。只要我们的教师积极构想,精心设计,达到这种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的境界是可能的。
于是,我又进一步推想开去,现在教育界都在讲,要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适应现代化要求。简捷点说,教学要完成“学会”模式向“会学”模式的革命性转变,我以为:空白,正是连接“学会”知识和“会学”能力的一个中介。因此,在今天,强调和善于运用教学中的空白,显然是十分有意义的。
笔记:职业文字:教学中的空白
题记:2022年4月25日。钩沉旧稿。借此,天渊君特别想表达几层意思:一、此时聊自己的教学经历,并不合时宜。沪上疫情很严峻,政府采取的封控、管控力度相当惊人。瘟疫的快速传染,社会运转、生活保供、居民承受以及政府的公信力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比如今天,全市2500万市民静默在家20多天,情景十分恐怖。真可说百年未遇的瘟疫灾难。天渊君无法聊疫情。聊回忆,是一种心绪排遣一种本能回避一种身心疗治。二、旧稿《教学中的空白》,大约是我1985年左右的教学心得。它的意义在于,这是我从教第一次正式发表的文字。刊文的教学期刊应该还在,但满屋子就是找不见,只找到了那份发黄发脆的复印件。真是万幸万幸!我记得,那次教学公开课以及之后的教学心得,似乎开启了我以为教学生涯的辉煌前程,我一路狂奔直到咚的一声巨响,我被南墙撞得金星乱冒。人生际遇就这般很深刻地教育了我改变了我,我的性格也得以最终定型(闲适的我,有空会聊一聊这段难忘的岁月)!三、我的教师职业大约有十多年。至今我还会选择性地遗忘它。遗忘中,还是会不断有一些让人潸然泪下的场景和细节涌上来,让天渊君情绪不稳。所以我只选择了《作文心理的现象描述》(参见天渊君博客之笔记之职业文字之八),和此文《教学中的空白》,作为这段职业生涯文字上的留念。
《教学中的空白——执教《项链》后的随想》
正如小说中忌“直”忌“露”一样,语文的课堂教学也要给学生留有咀嚼寻味的余地。有时讲解得太实太细,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小说体裁课目,应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追求回味、想象的空镜头。这是我在执教莫泊桑的名篇《项链》公开课时体会到的。
上课时,我首先指导学生理清小说中路瓦栽夫人两次情绪的大起大落,领会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和风气的败坏之后,我板书了下面的下图:
(板书略)
然后,我着重将重心放在板书的“?”上,将学生思考和想象的起点放在小说嘎然而止的终点上,我要求学生想象:路瓦栽夫人和女友佛来思节夫人分手之后,当他得知项链是假的时候,她的灵魂深处会展开怎样剧烈的冲突和争斗,又怎样在动作、语言和表情上反映出来。在学生热烈的课堂讨论之后,我布置了作文《分手之后》,要求学生填满这个空白。学生兴致勃勃地写了,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设想了许多种结局。我整理了一下,大略分了类,约有15种,撮举一二为例:
一)诺瓦栽夫人受了强刺激,回到家里,他躺在丈夫的怀里,喃喃地说:“是我的罪孽,我的罪孽!”他在懊悔和自责中死去。
二)路瓦栽夫人发疯了。一次,撞在一辆马车上。车里,正是来找还给她多余钱的佛来思节夫人。她死在女友的怀里,眼睛都没闭上。
三)路瓦栽夫人拿到找还的钱后,买了一副真的项链,他想重新过那种狂热陶醉的生活。但是,再也没有人邀请人老珠黄的她参加舞会了。
四)在佛来思节夫人帮助下,她重新进入舞会。在舞会上,巧遇旧日的债主,他正用一种嘲讽鄙夷的语气谈论着过去贫民区里泼妇的她。
五)路瓦栽夫人觉醒了,回到家里,他把当年舞会上穿的礼服撕成条条布片,她被虚荣抛弃了,她也抛弃了虚荣。
看着学生那些充满才智和活力的续写。我得到了很深的启迪:他们的续写,从单个看,也许不失片面。像莫泊桑这样杰出的小说家,其作品的续写,不可能完全成功。但从整个年级来看,学生续的各种结局,却正体现了莫泊桑结尾艺术的想象空间,即:空白的多元、多层次和多主题。从教学效果来说,至少有两个作用:一,续写填满空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小说人物情绪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这就会迫使学生课内课外,不止一遍的阅读课文。二,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潜在的想象禀赋和能力,并通过文字加以整理和客观化。
于是我推想开去。从思维的特性来说:空白是想象的前提。换句话说,没有空白就没有想象。与其强制学生用教师的理解去填满空白,不如让学生自由地想象。还是以《项链》为例,个体的想象是单向收敛的,片面的,但作为班级或年级。想象就呈现出发散状态。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种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智能结构,不同的理解;也就有多少不同的想象,不同的结局。互相交流一下。学生的视野就开阔了,思路就打开了,整个教学就活了,充满生气了。学生最可贵的想象力和思维品质的发散性,就得到了有力的刺激和发展。
显然。空白的关键,在于教师分析课文角度的新颖,悬念的设置。这就要求教师,在追求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同时,要追求教学的韵味,教学的艺术氛围。这就对教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更高的教学境界。我想。只要我们的教师积极构想,精心设计,达到这种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的境界是可能的。
于是,我又进一步推想开去,现在教育界都在讲,要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适应现代化要求。简捷点说,教学要完成“学会”模式向“会学”模式的革命性转变,我以为:空白,正是连接“学会”知识和“会学”能力的一个中介。因此,在今天,强调和善于运用教学中的空白,显然是十分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