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生死学33:生育

(2022-08-01 06:53:52)
标签:

教育

文化


 

「关怀」作为新生死学的「行动源」,系以关怀伦理为依归、为支撑,从而落实于微观的、专业的以及宏观的活动中。现在先谈最直接的关怀实践,也就是在大多数人所选择、所身处的家庭生活之内。儒家思想认为人伦肇端于夫妇,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指结婚生子乃天经地义的人生责任。不过时代毕竟不同了,如今在台湾连同性成家都已合法,两性成婚和生儿育女的定义及意义皆被改写,微观面的关怀实践只好走向有容乃大的多元状态。不过看大多数人的生活型态,结婚生子仍是主流选项,其余丁客、单亲及单身皆属另类。在此我要承认,自己跟太太牵手三十七载,始终过着双收入的丁客生活,衣食无缺,自由自在,几乎毫无后顾之忧。我们虽无生育经验,但是看见别人生儿育女备尝辛苦,仍觉心有戚戚焉,也可以感受到关怀之情在亲子关系上的重要作用。

 

犹记蒋介石曾经讲过两句话,一度被贴在许多礼堂会场的两侧:「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这两句话浅显易懂,前者指传宗接代,后者讲造福人群,都属于个人的起码责任。我对此虽无法完全达标,但也有机会实施替代方案;不愿为人父母却能为人师表,作育英才同样足以造福人群。有趣的是,老同学步入各行各业者无不生儿育女,唯有在大学校园中碰到的博士同事,至少有四、五人立志当丁客族。书读得多是否造成此等另类选择?别人我不知道,自己的确如此。尤其当我在高中时代便接触到叔本华,大受启发从此终身受用;他不婚不生,我则幸运遇见不想生的女人而成婚。当关心照顾长辈的责任大部分完成后,夫妻二人只有相互关照的份儿。自始便不存在养儿防老的迷思,终究还是得面对老伴相互扶持的境况。

 

年少夫妻老来伴,至于有没有后代都不能寄望被养生送死。传统上子女都被道德规范必须养生送死或生养死葬,亦即报答上一代。但是时代变迁下需要与时俱进,我站在新生死学及新生命教育的立场上,必须点出「保存孝心、澹然孝行;维系礼义、简化礼仪」的新趋势。尤其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责任早已变成明日黄花之际,决定生育子女与否已完全成为夫妻二人的私事,不容别人说三道四。生育是人生重大策略规划,因为至少要把孩子关照到长大成人,算算就是二十年上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台湾「少子化」现象在全球数一数二,有那么多年轻人选择不生,间接加速了「老龄化」的到来。行文至此,反思我们的丁客生活虽然为存在抉择,但我还是愿鼓励别人生育,而且要生就生两个。以两个小的替换两个老的相当公允,人口也不会大起大落,何乐而不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