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死学31:仁爱
(2022-07-25 07:42:35)
标签:
教育文化 |
新生死学以生命与关怀为核心价值,前者对焦于生命学问尚属中土观点,后者来自于关怀伦理则归西方话语,要将之本土化最好是衔接上传统文化中为华人所习知的生活德行,例如孝道、仁爱等。关怀的本质就是爱,在西方或在东方,无论小爱或大爱,其中情意的本质都一样。就人的「知情意行」而论,作为一种由「情感」和「意志」所触发的爱之「行动」,在概念的「认知」上很难界定,比方说喜欢算不算爱?如果不掺杂情欲流动的因素,喜欢欣赏别人也算是爱;然而一旦扯上男女之情,二者当即明确分判。曾有美国心理学家制作了一份〈喜欢与爱量表〉,仅列十几题,答以是或非,便足以判断你对他或她究竟是喜欢还是爱。简单的说,喜欢类似交朋友,你喜欢对方不会在意别人也欣赏他;爱则等于谈恋爱,你爱对方绝对不乐意别人也爱上他。关键在于占有欲的排他性。
爱情只涉及小我的关怀,较大层面的生死议题在傅伟勋笔下归于「终极关怀」,生命教育亦作如是观。此一观点来自美国存在主义神学家田立克,他将了生脱死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的超越对象上,依西方文化不难理解。但是回到东方文化华人生活的语境中,我们的生死归宿往往是内在而非超越的,像慎终追远的伦理实践,便体现出对家族和祖先的关怀与爱。其具象表征乃是牌位,远离家乡什么都可以割舍,祖先牌位却无论如何都得带着走,以示源远流长及不忘本。这就是华人文化下的生死关怀之情爱,或者说仁爱,具有强烈伦常关系安顿的意义。《论语》记录孔子言行,「仁」字出现次数极多,可见这是他心目中甚为重视的德行。「仁」字依字形可拆成「二人」,表示人际之间所流露的情感,反映一定人伦安顿旨趣。但人伦会出现「差等」之爱,跟「泛爱众」理想有出入。
「差等」待下帖再论,现在只谈「仁爱」的生死实践之可能。西方关怀伦理若要运用在华人伦常语境中,儒家的仁爱观可以作为适当衔接之处。尤其将「八目」视为人生发展阶段,仁爱之情便足以通过其中由小爱发展为大爱。「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进程,我曾对此等传统规范提出一套后现代诠释。我主张将「格、致」及「诚、正」分别视为「道问学」和「尊德性」的「为学与做人」基本工夫,以落实「修身」的要求;而「修、齐、治、平」则分别代表对自己、家人、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关爱,由小至大,虽有差等但无所偏废。我同时认为从「齐家」安顿一下子跳到「治国」理想,不免高远且难以落实,不妨在其间纳入「合群」一项以示「关怀小区、社群及社会」。「群学」即社会学,正好用于推己及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