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生死学34:养育

(2022-08-05 06:47:55)
标签:

教育

文化


 

虽然在台湾关注生死议题的学者来自不同领域学科,但在我的心目中,既有生死学还是归于人文而非科学领域,而我所建构的新生死学更自视为应用哲学的应用,以示理念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哲学在西方为「爱智之学」,于中土则属「义理之学」,走思辨路线谈玄说理无可厚非,更理所当然。但我从「吾十有五」自学哲理至今超过半世纪,始终觉得学院书斋哲学只是学者的心智活动产物,彼此以术语行话沟通,在外人看来不过观念游戏。对此我自忖才学不足以挥洒,且力有所不逮,乃另辟蹊径,从冷门的科学哲学走向生命伦理,再及于生死学与生命教育,终于开出自家本事的大智教化。大智教化教人以安身与了生之道,这些都不脱日常生活而发。现代人的生活大多与家人相处,包括子女和父母;新生死学遂以关怀为度,检视相关处境并提出建言。

 

一般家庭多在传宗接代的传统下展开「生育养育教育」三部曲,我从年轻时便另类地选择不生,但单身与否一度犹豫,所幸遇见同道而结为连理,丁客三十七载不离不弃。必须承认我喜欢小猫小狗胜于小孩,或许我从未摆脱童騃。好在生涯发展成为教师,以指引别人家的小孩安身与了生为业,倒也渐入佳境且甘之如饴。近年有机会为大陆高校开网络课程,对学家庭教育的社会人士讲生命教育。选课的人多对幼教有兴趣,让我开始用心考察家庭与儿童教育之种种。相对于台湾的少子化,大陆近年决定「全面开放二胎」,以终止实施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当初规定只生一胎是为防止人口膨胀,如今看来效果不差;但是家中仅有一个娃,久之五伦中的「兄弟」伦便将断线。兹事体大乃有亡羊补牢之举,此事对台湾人应有一定启发。

 

严格说来我没有太多资格讨论养育的关怀之道,即使谈也只是空谈而非经验之谈。不过话说回来,一般说养育多指生养子女,但也可以扩大解释为善养父母;然而父母不必及于「育」,而养育则有家庭教育需求在内。环顾现代社会的中产家庭,生儿育女大多在三至五岁以前自己带,之后就进幼儿园上小学,开始过团体生活。少子化趋势化的台湾家庭,若只生一个则家教责任重大。因为科学家发现「三岁看一生」并非空谈,而是能够科学实证,此即「印遗作用」。最有名的例证来自德国动物行为学家劳伦兹,他发现小鸡小鸭小鹅自破壳孵出那一刻,睁眼看见第一个会动的物体便紧紧追随之。此事我有切身体验,可见最初的学习印象对日后影响极大。由此观之,孩子可以多关怀但不能太溺爱,还是要让他或她在「尝试错误」中学习成长,而非要什么有什么,以免永远长不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